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發布一份關于國產與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質量狀況調查報告稱,經該協會在市場隨機抽查奶粉樣品,并送檢比對后發現:國產產品無論是國內品牌還是國外品牌質量都優于進口產品。但從價格上看,進口品牌價格高于國產品牌近一倍。(4月29日《南方日報》) 國產嬰兒奶粉不比進口的差、很多指標高于進口奶粉、國產奶粉合格率99%、主流品牌奶粉100%合格……類似官方表態或“信心喊話”,不知道已經重復過多少次了。然而消費者信心恢復方面并未見明顯改善。 為什么官方幾乎喊破了嗓子,很多消費者卻并不買賬,甚至有逆反心理表現?其實最大的問題是行業公信與監管公信的雙雙淪陷。沒有公信,你說得再好聽,公眾也不敢相信。而公信是如何陷落的,國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業界與監管方面心里應該更有數。而恢復公信,斷不是喊喊話那么簡單容易的事情。早在三鹿奶粉事件剛被曝出時,學者和公眾輿論就普遍認為,中國乳業包括監管,必須洗心革面,拿出脫胎換骨的精神來——徹底告別某些不講誠信和底線,以及有問題便遮遮掩掩、自欺欺人的慣性思維——比如多起“學生奶疑似中毒事件”的官方結論都備受質疑。 應該承認,業界與監管方面這幾年確實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有些方面仍不盡如人意,且令人失望,比如奶業國標問題——為何一夜間倒退25年?修改國標的相關信息為何拒絕公開?乳協官員稱,2010年我國修訂了生鮮乳國標后,雖然蛋白質含量和菌落總數兩項指標的要求低于歐美標準,但并不會影響國產嬰幼兒配方奶粉最終的產品質量。原因是生鮮乳標準是原料標準,而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執行的是《乳制品安全國家標準》中的標準。所以,“生鮮乳國標低于歐美,并不意味著國產奶粉質量就不如進口奶粉質量”。 這樣的邏輯聽著像回事,卻禁不住推敲。《乳制品安全國家標準》并沒有說是嬰兒配方奶粉專用,而應該是所有的“乳制品”,那么,其他乳制品執行不執行這個“安全國家標準”呢?如果都執行,那么新的生鮮乳國標便沒有意義;如果只有嬰兒配方奶粉執行,那是不是說,除了嬰兒配方奶粉,其他乳制品情況都不咋樣?這種選擇性“達標”,愈發讓人糊涂。 乳協官員稱,2012年共進行了11次抽檢,結果表明市場主流品牌嬰幼兒配方奶粉,質量都沒有問題。希望政府部門在加強監管的同時,能及時發布權威的乳品質量信息,讓公眾能夠及時了解當前中國乳業質量狀況。理論上說,這種情況和努力,有助于增強消費者信心,但前提是政府監管先恢復公信。光明乳業應該算“主流品牌”了,其老總曾抱怨政府部門抽檢“抽死人”;然而話音未落,就又爆出“小小光明寶寶奶酪”中含有衛生部規定禁放的乳礦物鹽;而且那段時間光明乳制品問題頻爆。媒體評論質疑:“抽死人”的監管沒發現明晃晃的違禁物?再有,乳制品領域中的問題,幾乎都是媒體發現的,而監管部門在這方面作為甚少。這種情況下,“及時發布權威的乳品質量信息”能恢復多少信心呢? 恢復奶粉信心,必先恢復公信,而這個問題上,究竟洗心革面、脫胎換骨了沒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