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我國全口徑外匯占款余額約為27.068萬億元,一季度新增外匯占款1.2萬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其中,3月份2363億元的新增規模雖然較2月的2954.26億元和1月的6836.59億元有所縮小,但與去年月度數據相比,規模仍相當可觀。
資料顯示,自去年12月起,我國全口徑外匯占款已經連續4個月實現正增長。今年一季度共計新增外匯占款12154億元,規模之大歷史少有。而月均增長則超過4000億元,達去年月均增量的9倍,增速之快十分罕見。
對于一季度這一罕見增勢,分析人士認為,這主要是部分外貿企業集中消化前期手中外匯所致,同時也與熱錢的持續流入有關。
光大證券資深分析師鐘正生認為,外匯占款連續高企不是因為貿易的搶眼表現,主要應是“外匯堰塞湖”仍在逐漸消解所致。
“外匯堰塞湖”現象是指去年一段時間在人民幣出現貶值預期的背景下,部分外貿企業和機構放緩了向商業銀行賣出美元的結匯行為,相當數量的美元積累在手中,形成了外匯“堰塞湖”。而隨著今年人民幣升值預期日趨強烈,企業和機構的結匯行為明顯增多,“堰塞湖”開始上演“泄洪”現象,相應的,外匯占款亦出現了歷史罕見的大幅增長。
此外也有觀察人士認為,外匯占款的快速上漲也與人民幣升值背景下熱錢的持續流入有關。
數據顯示,最近一段時間,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連續突破6.25、6.24關口,即期市場上人民幣更是突破了6.20重要關位。
對于未來外匯占款的增勢,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堰塞湖”的消解,外匯占款大規模增加的趨勢將逐漸趨弱。
“一季度外匯占款大幅增加不具可持續性。”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金融分析師鄂永健認為,從大趨勢看,外匯占款正在結束過去幾年年均增長數萬億元的歷史。而隨著美元的持續走強,跨境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國家的規模也將有所減少。
比較一季度各個月份外匯占款的增長情形也可以發現,外匯占款的新增規模正從1月份的近7000億元,回落至3月份的2000多億元,呈現逐月回落態勢。
由于外匯占款是央行和商業銀行收購外匯所形成的投放于實體經濟的資金,因此持續高位的外匯占款將保證市場流動性的充裕格局。專家認為,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央行仍將維持當前以正回購對沖過剩資金的操作手法。
資料顯示,今年春節之后,央行已連續兩個月于公開市場通過正回購操作的實施,來回籠銀行體系的過多流動性。23日央行即以利率招標方式于公開市場實施了100億元的正回購操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