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企業家》雜志社和杜邦公司聯合主辦的“美麗中國——可持續發展沙龍”日前在北京舉行。來自能源、化工、制造業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商界領袖就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之道進行了探討。他們一致認為,企業需要將自己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與宏觀發展趨勢協調一致,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以應對新的市場環境。
當前,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促進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實現可持續發展,是國際社會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而生態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等一系列的危機和挑戰已經擺在全人類面前,成為全球可持續發展必須共同面對的難題。
中國十八大報告史無前例地單篇論述“生態文明”,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十二五”期間,我國的環保投資需求將比過去五年增加一倍以上、超過3萬億元。綠色經濟時代下,政府將出臺愈加嚴格的節能環保政策,市場準入條件也將隨之日益提高,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主體需要改變發展方式、積極變革轉型,加快技術創新、提高生產效率和能源利用率,以應對新的市場環境。
“建成美麗中國比建成小康社會的挑戰還要大,這一過程中有發展和資源、環境以及過剩的矛盾,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我們必然的選擇,這一點認識已經統一了,關鍵在于我們每一個企業、每一個人怎么做。”中國建筑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醫藥集團總公司董事長宋志平在會上表示,企業要從自己做起,例如中國建材一方面大力推進水泥玻璃等這些傳統行業的節能減排,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型材料。
“中國企業創新能力和轉換能力相對比較弱,雖然這些年向市場經濟轉變了,但是好多企業尤其是科研企業等等,還有殘留著原來的計劃體系。”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公司前董事長、黨委書記田會也認為,要加大技術投入,尤其是在頁巖氣開發上加大力度,改變能源結構。同時,加大綠色發展,各行各業都應該提倡用煤炭的終端產品,減少污染。
清華經濟學院教授楊思群則強調,要想建成“美麗中國”,除了大企業,中小企業和公民個人也不能缺位,成本需要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
“中國的很多污染問題其實是中小企業,甚至是小作坊式的企業來制造出來的。要解決這些問題,一個就是由大企業去收購這些中小企業,用更高的環保標準去進行生產。與此同時,政府也應該就環保改進標準的實施給出一個明確的時間表,并嚴格按照這個時間表去監管中小企業改進。”
當今中國的企業正面臨著來自社會,法規以及市場的嚴峻挑戰,這一現狀與西方世界五六十年代的狀況非常相似。作為曾經上過美國環保黑名單的杜邦,這70多年的可持續發展之路無疑值得中國企業借鑒。“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致勝之道是公司上下通力達成公司的每一個目標,并在公司內營造一個濃厚的可持續發展文化。”
杜邦可持續解決方案全球總裁魏杰銘介紹說:“杜邦相信可持續發展和企業的經營目標是相互聯系的,企業的可持續戰略必須融入企業的經營活動,為企業創造價值,由此,可持續發展戰略才能被貫徹到各個業務部門、流程、以及員工的工作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