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改委日前發布《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年度報告(2012)》,總結2011年我國推進資源綜合利用取得的主要成績,是我國首次發布較為全面系統的資源綜合利用年度報告。而在調研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發展循環經濟步伐亟待加大,再生資源利用等節能環保產業雖然取得一定發展但仍面臨不小瓶頸,需要加強規劃,加大扶持力度。
再生資源回收行業快速增長
來自中國物資再生協會的數據顯示,近幾年來我國再生資源回收行業規模快速增長,2011年廢鋼鐵、廢有色金屬、廢棄電器電子等主要再生資源回收總量為1.62億噸,比2005年翻了將近一番;回收總價值達到5715億元,比2010年增長12.7%。吉林大學商學院副院長沈頌東介紹說,目前我國有上萬家再生資源回收企業,回收網點有近60萬個,回收加工處理廠8000多家。
目前,節能環保產業是我國各地著重發展的領域。“十一五”以來,吉林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節能環保產業得到較快發展。據統計,2011年,吉林省節能環保產業企業達到350多戶,總產值達916億元,從業人員71.9萬人。產業規模不斷擴大,產品結構日趨合理,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服務水平顯著提高,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初步形成了門類較為齊全的產業體系。
統計數據顯示,“十一五”期間,我國鐵礦石對外依存度年均提高約3個百分點。由于鐵礦石大量依靠進口,導致國際鐵礦石和相關海運價格大幅上漲,在沒有定價權的情況下,2010年前11個月消化進口礦石漲價付出261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750億元,相當于鋼鐵行業主業利潤兩倍之多。業內人士認為,資源約束已影響到我國的經濟安全,影響到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而每回收1噸廢鋼鐵可以煉出0.9噸好鋼,比用礦石冶煉節約47%的成本,減少75%的空氣污染,加快發展再生資源回收步伐亟須加快。
政策、創新、市場瓶頸制約產業高速發展
近年來吉林省再生資源回收產業雖然發展較快,但尚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內發達省份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需要突破的難點:
一是政策機制不完善,產業規模小。目前不僅是吉林省,我國再生資源回收法規和標準體系不健全,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和環保收費政策尚未到位,缺少財稅和金融支持政策,產品與服務的質量標準、技術規范有待完善;在從業資格、工程招投標、污染治理設施市場化運營管理等方面的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尚不健全。同時,企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集中度低,龍頭骨干企業帶動作用有待提高。節能環保設備成套化、系列化和標準化水平低,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二是缺乏創新能力。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環保技術創新體系不完善,多數企業科研、設計力量薄弱,技術開發投入不足,自主開發能力較弱,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產學研結合不夠緊密,人才培養、引進與激勵機制有待完善。“我國的資源回收利用產業整體規模小,從業人員素質低,技術水平不高,大多以低水平人工方式進行簡單拆洗分類,對自然環境破壞較大。”沈頌東說。
三是市場不規范。再生資源回收產業監管體系不健全,市場化水平偏低,市場信息不透明,缺乏公共信息平臺,市場開放程度不夠,市場無序競爭等問題突出。行業發展與利用體系建設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及發展循環經濟的要求還有很大距離。
提升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意識完善產業發展輔助政策體系
專家建議,有效提升全社會資源循環利用的意識,促進行業發展,應該在部分地區試點開展廢棄物定點回收站、倉庫及管理人員等廢棄流轉過程專業化程序建設。在行業發展初期,需要依次完善產業發展輔助政策體系,包括稅收減免、資金補貼等內容。對于吉林省而言,可以從以下三方面加強政策規劃和項目扶持,推動再生資源產業發展。
首先,以再制造產業化和產業廢物資源化利用工程循環利用工業“三廢”。支持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農用機械、機床等再制造,完善可再制造舊件回收體系,可以重點支持一汽集團汽車零部件再制造及四平市聯合收割機廠農用機械零部件再制造等重大示范項目。
在完善再生資源回收利用鏈條方面,建議重點建設再生資源分揀集散市場,具備儲存、分揀、初加工和集散等功能;整合聚集資源回收和再生資源利用企業,形成循環經濟產業園區。
其次,以“城市礦產”工程循環利用家用電子電器產品。推進“城市礦產”示范基地建設,支持回收體系、資源再生利用產業化、污染治理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推動廢棄家電設備、汽車、塑料、橡膠等再生資源的循環利用、規模利用和高值利用。示范推廣廢舊電器電子產品和電路板自動拆解、破碎、分選技術與裝備,推廣封閉式箱體機械破碎、電視電腦錐屏機械分離等技術。
完善報廢汽車車身機械自動化粉碎分選技術及鋼鐵、塑料、橡膠等組分的分類富集回收技術,研發報廢汽車主要零部件精細化無損拆解處理平臺技術,提升報廢汽車拆解回收利用的自動化、專業化水平。
第三,以節能環保產業培育工程完善產業政策和體系建設。建立全方位環保服務體系,積極培育具有系統設計、設備成套、工程施工、調試運行和維護管理一條龍服務能力的總承包公司,鼓勵在各類產業園區、城市和重點行業等開展綜合環保服務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