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M2余額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大關;3月社會融資總量再爆天量;單月存款紀錄不斷被刷新。對此,分析人士稱,貨幣過快增長對于價格的穩定及經濟健康發展并無益處,M2占GDP比重不斷上升,反映了中國經濟投資效率日益低下、經濟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的現實,表明結構轉型迫在眉睫。
耐人尋味 實體不振 融資“高亢”
昨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3月份社會融資規模為2.54萬億元,追平1月份剛剛創下的歷史紀錄。整個一季度社會融資規模則高達6.16萬億元,比上年同期多出2.27萬億元,也攀至歷史最高位。
貸款占比進一步降低
從結構看,一季度人民幣貸款占同期社會融資規模的44.7%,與去年底比,占比下降了7.4個百分點。3月份這一趨勢更加明顯,人民幣貸款占比已經降至41.7%。
與此同時,以信托貸款為首的非信貸社會融資總量占比則在逐季上升。數據顯示,一季度外幣貸款占比7.2%,環比高1.4個百分點;委托貸款占比8.5%,環比高0.4個百分點;信托貸款占比13.4%,環比高5.2個百分點;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占比10.9%,環比高4.2個百分點;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比1.0%,環比低0.6個百分點。
然而企業債券是個例外,其占比12.2%,環比降低2.1個百分點。
信托貸款占比上升,企業債占比下降,一升一降后,前者的比重首度超過后者,成為社會融資規模里僅次于人民幣貸款的第二大板塊。
信托貸款規模繼續猛增
今年初,機構曾預計,在監管力度加大的背景下,去年信托貸款高歌猛進的情景不會重現。
但出乎意料的是,信托貸款規模繼續猛增。今年一季度信托貸款增加8230億元,同比多增6443億元。3月份為4306億元,更是創下歷史紀錄。
日前銀監會剛剛頒布“8號文”,對銀行理財產品投資非標債權資產進行了限定和規范。下一階段信托貸款會否受其影響,規模降低?
某信托公司人士透露,信托公司去年以來通過銀信通道所做的信托貸款猛增。“8號文”實施后,有些大銀行根據規定,還有規模的空間,目前所知有些銀行也還在做;而小銀行受到的影響比較大,因為小銀行投資非標債權的理財產品大多都是超限的。
“由于小銀行的規模非常小,所以“8號文”出來之后,可能會導致信托貸款的規模下降一些,但估計不會下來太多。”該人士分析,“而且有些銀行也開始尋找一些新的方式,繞開銀監會的監管規定,所以估計對信托貸款規模不會有太大的影響。”
中金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預計,由于基建投資需求旺盛和城鎮化建設啟動因素,今年表外融資不會明顯收緊。
融資或存在過熱風險
社會融資規模連續高位,一方面表明實體經濟融資需求旺盛,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另一方面則是金融是否存在脫離實體經濟的過熱風險,這耐人尋味,也令人擔擾。
因為與整體呈現“高亢”狀態的社會融資相比,經濟數據卻顯得沒那么強勁。數據顯示,2月份全社會用電量同比下降12.5%,而3月份的PMI為50.9%,反彈力度低于過去數年。
去年國家發改委批復了龐大投資項目,涉及軌道交通、公路、機場等基建項目建設,這一定程度可以解釋社會融資規模猛增的原因。但是有分析人士表示,目前部分實體經濟存在借新債還舊貸或者借新貸還舊貸的現象,今年以來已經有多家公司發行長期債券置換貸款,用于控制融資成本,因此社會融資規模并不能完全體現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有虛增的可能。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認為,社會融資總量的增速可能在下半年出現明顯下降,而由于社會融資總量在年初快速增長,今年中國通脹存在一定的上行風險。
天量真相 企業不用錢 存款“體內循環”
央行公布貨幣信貸數據以來,單月存款的紀錄不斷被刷新。昨日,央行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3月份,人民幣存款增加4.22萬億元,同比多增1.27萬億元。而在3月份存款激增的帶動下,一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6.11萬億元,同比多增2.35萬億元。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造成3月份貸款猛增的原因主要來源于信貸、外匯占款及理財回流存款。
數據顯示,一季度,住戶存款增加3.7萬億元,非金融企業存款增加1.61萬億元,財政性存款增加931億元。根據前兩個月央行公布的數據推算,3月份,企業存款增加約2.43
萬億元,住戶存款增加約1.18萬億元,財政存款則季節性減少約2667億元。此外,還有未公布的其他存款規模約為8000億元。去年同期,存款曾以單月增加2.95萬億令人驚嘆,而據記者對比數據后發現,與去年同期相比,今年3月份新增存款的主力主要是企業,企業存款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萬億元。
農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分析認為,企業存款增加如此之多主要是派生存款占了很大的比重。他指出,主要是貸款派生出的存款,此外還有一些外匯占款和理財資金的回流。向松祚分析說,一季度的貸款很多企業并沒有用出去,用出去也是在銀行體系反復循環。他指出,這并不是一個好現象。
理財資金的迅速流動也是近年來造成存款巨幅波動的重要原因。大量的理財產品到期日大多數集中在季末,表現出來銀行存款就增加。而在存款統計結束后,理財產品又開始大量發行,導致儲蓄存款變為銀行同業存款,進而從貨幣統計中消失。因此,在季末存款激增之后,下一季初存款通常會出現負增長。
普益財富發布的報告也證實了理財資金季末“大搬家”。報告稱,由于季末效應,3月發行量增加較多。3月,共有92家銀行發行了3050款個人理財產品。此外,3月到期銀行理財產品也達到了3784款,僅3月23日至29日這一周,就有1348款理財產品到期,這一數字是平時的兩倍還多。而在3月30日至4月7日這一周,到期產品規模迅速縮減至551款。其中,股份制銀行仍是發行主力,城商行超過了國有行。不過,今年3月份住戶存款的增加額不及去年同期。
而在存款猛增的背后,銀行受存貸比考核壓力的影響,也有動力沖存款。銀監會公布的數據顯示,整個銀行業的存貸比在去年四季度末達到了65.31%,較2011年有所增加。近期,11家上市銀行相繼公布了2012年年報數據,其中,多家銀行的存貸比超過了70%。
華夏銀行副行長黃金老此前撰文稱,存貸比上限監管隱藏著這樣一個原則:商業銀行各類資金來源中,只有存款才可以發放貸款。商業銀行資本金、發債、同業拆借等資金來源再多,也不能用來放貸。這迫使所有商業銀行都來擠存款這根獨木橋。他還認為,為防止商業銀行月末、季末存款沖高,搞存貸比日均監管、每日監管,必要性較小。
黃金老強調,商業銀行唯存款是瞻,在利率市場化之后,會導致存款利率脫離金融市場利率非理性的升高。為此,存貸比上限監管必須要做出適應性調整。記者 李丹丹
苗燕
換季擾動 存款流失制約未來信貸投放
季末存款的非常規增長,伴隨著的是季初的大幅流失。來自申銀萬國的調研數據顯示,四大行4月首周存款流失高達1.7萬億,預計4月存款壓力將制約信貸投放速度,首周四大行貸款增長約560億,和上個月持平。
季末金融機構存款大增長是常態。據央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人民幣存款大幅增加了4.22萬億元,較2月多增了3.4萬億元;交行金融研究中心分析稱,存款大幅增長主要是因貸款增加較多和外匯占款可能繼續保持較快增長,加之季末銀行明顯加大了存款吸收力度、大量理財資金轉為存款。
這一大幅增長顯然非常態。3月金融機構4.22萬億的存款增長四大行貢獻了其中的2.34萬億,但據申萬調研數據顯示,四大行4月首周人民幣存款即大幅流失1.7萬億。申銀萬國認為,這也就意味著本月15號全市場的準備金退款量也將接近4000億,存款壓力也將制約月底信貸投放速度。
不過,目前四大行貸款投放受影響看起來并不明顯。據申萬統計,四大行4月第一周信貸投放約560億元,與上月持平。申萬預計全月金融機構新增信貸投放將達到8000億。目前預期較為一致的是,4月新增貸款投放將會低于3月。交行金融研究中心認為,主要由于季初存款下降,4月新增貸款會出現回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