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改革的突破點在哪里?如何看待影子銀行體系?3月23日,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接受了《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
《經濟參考報》:作為一個金融專家,您認為未來幾年我們金融改革重點和突破點會在哪?
巴曙松:未來金融改革的方向已經體現在現有的一系列文件中。比如,十八大里對金融改革的部署要落實,提升金融機構的競爭能力,穩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利率的市場化。還有,金融業的發展的規劃,金融業十二五規劃中也提出了很多。
如果要大致梳理一下,我想一條主線是利率匯率的市場化,利率的市場化能夠促進資源的配置效率,來倒逼銀行提高定價能力、風險管理能力;匯率的市場化能夠增強貨幣政策調控的獨立性,在此基礎上推動人民幣資本項目的可自由兌換。進而,用資本項目可兌換和國際化推進其他方面的相關改革,包括促進債券市場的整合發展等等。同時,還可以通過香港離岸市場為國內的人民幣國際化做一個先行的探索。所以我想下一步的改革可能會圍繞著利率匯率的市場化以及人民幣的資本市場可兌現來作為重點突破口來推行。
《經濟參考報》:中國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經很長時間了,其中最關鍵的一步——存款利率的市場化是否會有實質性的推動?
巴曙松:可以分期限,比如長期限的、大額存單可以率先放開。實際上,我認為利率市場化是雙軌進行的,一個是基于銀行的存貸款角度,更多的放開擴大波動幅度,另一軌就是更多的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產品越來越多,銀行理財產品和各種市場化定價的債券等,這兩條線同時推動而不僅僅只是存貸款這一條線。
《經濟參考報》:您剛才提到了市場化定價的金融產品,但許多人把這類產品看做影子銀行,認為積累了許多風險,您怎么看待呢?
巴曙松:2011年FSB發布了一個影子銀行的界定,強調是在監管之外的,能引發監管套利和系統風險的這些產品。大概就是四個特點,期限的錯配、流動性的轉換、信用的轉換、高杠桿。按照這四個標準,在中國市場上的這些影子銀行產品和我們通常所說的美國市場上、歐洲市場上的影子銀行產品,它的特性、主要構成有非常大的差異。比如說,在美國市場上影子銀行產品主要是基于證券化,基于提供流動性和杠桿放大的產品。歐洲市場上主導的產品是基于對沖基金為主體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這些產品都沒有。
影子銀行本身有一定的變異,其實在中國的環境下,用社會融資的多元化可能是同樣的含義。其實是中國金融家、銀行家很大程度上在金融管制,利率沒有市場化,信貸投放存在嚴格管制,不同金融市場存在嚴格分割的情況下,他們所開發出來的產品。
在中國整個金融體系里面,銀行占主導,絕對的主導,一直到現在,所以對“影子銀行”還得用這個詞,盡管不清晰,但還是用這個詞。其實持嚴厲批評態度的,我想多數是對需求和創新缺乏應變能力的一些傳統銀行業,活躍的創新型商業銀行不會是批評態度。
在主體上來看,第一,我們現在所說的影子銀行數量很大,但實際上跟歐美通常說的不受監管的相比,絕大部分都是受到監管部門的嚴格監管。比如說銀行的理財,商業銀行每發行一個理財產品都要向監管部門報送的,產品的結構、規模、收益率。信托公司這些產品,企業財務公司做的這些類似的被視為影子銀行的產品,都要受到凈資本的約束,管理辦法的約束。從杠桿和期限錯配看,我們對比市場上這些被視為影子銀行的理財產品,它的特性不具備高杠桿和期限錯配的這些特點,整體的期限分布短期化,基本上沒有什么杠桿。從根本的收益模式和收益方式看,還是基于存貸款利差的準信貸方式,從中很少看到有杠桿放大和期限錯配,同時整個規模也很有限。
所以現在討論影子銀行,更多的是要從中看到市場發出的對利率市場化強烈的需求,因為金融管制導致不同金融市場隔離,產生不同金融產品收益巨大差異這種現實。不能重新加強審批讓它回到傳統的、單一的存貸款業務模式,而是要推進利率市場化,放松金融管制。
《經濟參考報》:城鎮化會不會帶來潛在的過熱和泡沫? 巴曙松:正常推進的城鎮化可能會帶來人口密度的提高,基礎設施的改善,可能加大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但這只是籠統地說的,從十來年的城鎮化進程可以看到,隨著城市土地大幅增加,人口密度反而不增反減,土地的利用強度還降弱了。
其實我們在很多城市調研看到,現有的土地如果通過適當的制度創新和改革,利用效率絕對會有很大的提升。在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原來有很多大量的工業用地,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轉移到中西部,通過土地使用性質的轉換,可以變成住宅用地,緩解了房地產需求的壓力。在中西部地區,可以考慮為遷徙過來的制造業配套提供一定比例的居住用地,這也能夠緩解城鎮化集聚的房地產需求壓力。所以很難說城鎮化必然帶來房地產價格大幅的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