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滬指一周下跌3.94%,失守2300點。滬指在2300點的爭奪也告一段落,市場弱勢格局較為明顯,但也不乏結構性機會。分析師認為,后市滬指向下的空間也不會太大,未來將在2200點一線展開拉鋸戰。 回顧本周市場,A股中間雖有反抗,但最終一路下滑。截至周五收盤,滬指報收于2236.62點,一周累計下跌91.66點,跌幅為3.94%;深證成指報收于8889.77點,一周下跌453.64點,跌幅為4.86%。從行業表現情況看,金融、地產等權重股在利空打壓下帶動大盤向下,而部分醫藥、電子等個股卻逆勢上行,結構性市場特征比較明顯。 對于后期市場,分析師均較為謹慎,認為指數向上和向下空間均較少,2200點一線的拉鋸戰將延續。有分析師認為,盡管仍有所波動,但經濟持續復蘇的態勢并未發生改變,而且對于2月份因春節因素而跳漲的CPI無需過于擔憂。展望2013年二季度,鑒于穩增長的必要性以及2012年較低的基數水平,經濟增速小幅上行是大概率事件,同時通脹水平也仍能維持在3%左右。 而政策調控方面,二季度內貨幣調控將進一步回歸實質上的中性,雖然邊際收緊的力度仍將受到抑制,流動性整體寬松的“本質”尚不會發生轉變,但是宏觀層面流動性的持續向好已然終結。 雖然延續復蘇態勢的中國經濟和逐步向好的工業企業盈利為A股市場提供了一定的業績安全邊際,但是A股市場自身資金供給的不利前景則令其估值承壓,而且考慮到政策調控需要在多個目標間尋求平衡,“增長態勢”和“資金環境”在大部分時間內都將反向變動,因此二季度市場難以出現趨勢性行情,上下空間均較為有限,年線將成為多空雙方在此期間爭奪的主要陣地,2200點一線的拉鋸戰將延續。 基于對經濟和政策的看法,前述分析師認為,結構性波動將成為二季度的主流形態。基本面情況應當作為首要標準,較低的經濟敏感度和較高的估值安全邊際令醫藥、商業零售和消費類行業仍是目前的首選行業,同時一季報預增概念股有望在4月份繼續成為資金關注的重點,進入4月中下旬后,若經濟數據有進一步向好跡象,投資者可適度布局水泥、工程機械和重卡等行業;此外,立足轉型等政策推動下的利好因素,環境保護、軍工、農業升級、4G建設和特高壓輸配電相關的主題板塊可以繼續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