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試點三年時間的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將于今年在全國范圍內推開。記者從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等部門了解到,目前建立全國器官捐獻信息系統和全國器官捐獻基金的相關工作正在進行,有望在今年年底前取得實質性進展。這將有利于解決器官捐獻率低、捐獻者家庭救助難等方面的問題,并促進器官分配和移植的透明公開。
器官移植短缺問題突出
據統計,中國是世界第二大人體器官移植國家,每年大約有30萬各種臟器衰竭患者登記器官移植,可完成器官移植手術約一萬例,器官供需比約為1:30。這反映出人體器官移植的短缺問題突出,很多患者因為等不到匹配的器官而失去救治的機會。
數據顯示,自2010年3月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工作開展以來,截至2013年2月22日,共實現捐獻659例,捐獻大器官1804個。雖然自愿捐獻器官的比例近年來不斷增加,但目前我國的器官來源長期以來仍依賴死刑犯捐獻。
衛生部與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日前共同召開了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視頻會議提出,全面回顧總結人體器官捐獻試點三年來的工作經驗,研究部署進一步推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建立和完善人體器官捐獻體系。
作為全國人體器官捐獻首批試點城市,天津市將于3月1日起正式實施《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條例》,這是國內第一部專門針對器官捐獻的地方性法規。相比于此前國務院公布實施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以規范器官移植活動為主,天津市的條例將重點放在了規范、推動和鼓勵公民捐獻等方面,并明確了人體器官捐獻的具體流程。
天津市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協調員馮艾國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為了鼓勵公民捐獻,條例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捐獻者的近親屬在病情救治需要人體器官捐獻移植時可以優先排序,免除捐獻者的基本喪葬費用等,這將有助于在社會上形成良好的捐獻氛圍。
上述會議提出,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將向全國推開,未來中國器官供求比例有望從目前的1:30上升到1:3,也就是說,約有1/3需要移植的患者將能夠獲得所需器官。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黃潔夫表示,相關政策和機構的配套落實后,將有望徹底取代以往依賴死刑犯提供器官來源的情況。中國人體器官移植將在一至兩年內取消對死刑犯器官捐獻的依賴。
捐獻和分配系統將對接
白先生是山西省的一名鄉村醫生,在行醫回家途中發生車禍,被送到醫院搶救后只能靠呼吸機來維持微弱的生命。白先生曾經表示過要捐獻有用的器官,他的大兒子幾經周折,打了一圈電話找到了天津市紅十字會。
紅會工作人員和器官捐獻協調員趕到了離大同市100公里的白先生家中,與他的兒子和老伴溝通器官捐獻事宜,在白先生去世后幫助他完成了遺愿。這是讓作為協調員的馮艾國記憶猶新的一個故事。馮艾國說,協調員的工作關系到器官捐獻的成敗,但不是動員,不是勸說,更不是誘導,而是為潛在捐獻者或其家屬提供一個選擇。
據了解,協調員被認為是器官捐獻和分配的“見證者”,他們的工作包括日常社會宣傳、知識普及、與捐獻者家屬進行溝通交流、指導捐獻者家屬填寫捐獻自愿書、登記表,協調與捐獻有關的醫療機構、評估小組、器官獲取組織及相關部門,見證器官獲取、運輸,并組織對捐獻者家屬進行慰問及緬懷紀念等。
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業務部副部長高新譜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沒有捐獻就沒有移植,而沒有協調員就沒有捐獻。協調員在國外已經發展成為一個很成熟的職業,社會地位也比較高。
據介紹,現在全國協調員隊伍大概為300人左右,今年1月份開始正式辦工的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一項重點工作就是要加強器官捐獻協調員隊伍建設,計劃在對現有協調員做進一步專業化培訓和全國統一資質認證的基礎上,將隊伍擴充到500人左右。
面向協調員隊伍,中國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還將建立全國捐獻信息系統,相關工作已經啟動,有望在今年11月份之前正式上線。高新譜介紹說,現在捐獻信息依靠手工填報,將來協調員可以將所有捐獻數據錄入信息系統,采集捐獻過程中涉及的相關信息,包括捐獻者的基本情況、意愿確認、后續器官分配、移植情況等。
此外,器官分配問題一直備受關注。2011年,全國160多家擁有器官移植資質的醫院開始試點運行中國器官分配與共享系統,按照地域、排隊時間長短、病情嚴重程度等因素來對器官進行分配,以期做到公平、公正、公開。
記者了解到,全國器官捐獻信息系統建立后,將與“分配與共享系統”實現對接,這使得器官的流向和使用情況更加透明公開。高新譜說,捐獻信息系統將對公眾開放,公眾可以在線報名登記成為器官捐獻志愿者,也可以查詢捐獻的相關統計數據,而且這些信息在線實時更新,有利于公眾進行監督。
全國器官捐獻基金將建
據了解,在人體器官捐獻試點地區,90%捐獻者的家庭面臨生活困難問題。馮艾國說,捐獻者在生病治療過程中一般會產生大筆醫療費用,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承受起來都比較困難,甚至因病致貧。
此前,天津、遼寧、浙江、江西、山東等地區已經制定了基金管理辦法,對基金籌集、使用范圍、申請審批、管理監督等均作出了規定。
高新譜告訴記者,在各省經驗探索的基礎上,全國性的《人體器官捐獻基金管理辦法》近幾個月將形成征求意見稿,在年底之前有望出臺暫行辦法,并在國家層面成立人體器官捐獻基金。
據介紹,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基金主要作用是對捐獻者貧困家庭進行人道救助,但不會對個案進行救助,而是在評估各省前一年救助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劃撥資金,最終由各省具體操作實施,管理中心將對資金使用情況進行監督,并適時公布相關信息。
按照《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的規定,人體器官捐獻應當遵循自愿、無償的原則,以區別于器官買賣。因此,器官捐獻救助基金主要是為那些困難家庭提供生活救助,但額度較低,而且也不是每例都有,需要主動申請,再經由評估委員會確定救助范圍、方式和額度。
在全國性的捐獻基金設立之前,開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和救助的資金主要通過“政府投入一點,醫院支持一點,社會募捐一點,受益者拿出一點”的方式籌集。以深圳市為例,當地紅十字會2004年設立了一個針對住院貧困人群的醫療救助專項資金,從中拿出一部分來用于器官捐獻的醫療救助,器官移植醫院也會給予一定的費用支持。
高新譜說,全國人體器官捐獻基金已經向財政部提出申請,來源主要是中央彩票公益金,此外還包括社會的捐贈,但基金規模還無法確定。器官捐獻基金每年都會出具詳細報告,“每一分錢花在哪里都要寫清楚”。
中國紅十字會會長華建敏表示,對捐獻者身后的困難家庭給予救助,絕不等于器官“買賣”或“交易”。因此,當務之急是抓緊制定公開、透明的救助制度,明確捐獻者家庭申請救助的程序,掌握適宜的救助標準,既要確保捐獻人和法定收益人的基本權益,又不能讓器官捐獻“自愿無償”的原則被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