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方支付又稱非金融機構支付服務,主要包括網絡支付、預付卡的發行與受理、銀行卡收單等。其中,網絡支付被定義為包括貨幣匯兌、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等多種形式在內的,借助網絡為付款人提供支付服務的行為。
隨著整個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第三方支付平臺與商業銀行的關系也在不斷發生變化,由最初的完全合作逐步轉向了競爭合作并存。而從長遠來看,第三方支付企業與銀行間還是合作大于競爭。一方面,銀行是中國金融體系毋庸置疑的主角,即使從支付市場的份額來看,第三方支付對銀行的影響也有限,銀行的核心盈利仍然來源于存貸款利差收入。另一方面,雙方還有巨大的合作空間,比如支付安全問題,以及在跨行支付、跨境支付、移動支付等方面,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可以充分合作。而且,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導向逐漸重視國內消費,第三方企業在該領域中將大有可為。
第三方支付市場的主體,是零售支付體系。對比美國的零售支付體系,可以發現其在經歷許多根本性的變革,如:支付工具在從紙幣急劇性地轉為電子貨幣;支付過程在經歷殘酷的技術性變革;支付風險也在發生變化;市場結構不斷變化,集中程度越來越高;支付成本上升并逐步成為輿論的焦點;非銀行金融機構越來越多地加入了支付鏈條等。
由此可以看到,我國第三方支付雖然起步較晚,但也具有了國外發達經濟體的上述某些特點。當前,應該說第三方支付到了需要大力發展,也是即將騰飛的時期。具體來看,一是消費方式轉變、信息技術發展,導致第三方支付需求快速膨脹,但行業的產品和服務創新仍落后于客戶需求。二是制度和監管環境落后于行業發展。當前行業發展迅速,各類非銀行機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新型業務不斷產生,但是基本的法律法規體系、技術和業務標準、監管部門的日常動態監管能力,都還有待完善或構建。三是新型的網絡支付文化尚未建立起來。在全球化時代,技術的發展使得中國支付行業一躍走向了前沿領域,但是相應的行業文化、支付文化還沒有建立起來,因此導致了低效率壟斷與野蠻生長并存的局面,還缺乏對網絡支付行業、乃至整個支付行業如何實現產業鏈協調、達到共贏的探索與思考。
要推動第三方支付行業的持續發展,關鍵在于從制度層面盡快確定更加合理、更加健全的游戲規則,這些規則不是行政規則,而是市場化的監管和運行規則。再就是實現技術創新與金融創新、信息與金融的有效結合,還有需加強基礎研究,尤其是金融、信息、技術、產業等領域的交叉研究,為其健康發展奠定理論基礎。
不得不承認,第三方支付深刻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也對傳統銀行業的“自大”提出挑戰。作為重要的金融基礎設施,支付市場的變革,不僅是技術方面的問題,而且對于促進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業務轉型,乃至對經濟金融穩定、貨幣金融政策、消費結構轉型,都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