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牡丹江海林農場 |
 |
海林農場的歐式建筑 |
在黑龍江墾區的版圖上,牡丹江海林農場以“小家碧玉”般的清雅引來世人的目光,被譽為“塞北小江南”。
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海林農場站在“十二五”的起點上,成為“全國文明村鎮”、“全國先進社區”,黑龍江省重點打造的十四個旅游名鎮之一,海林農場正以更大的氣魄,更加開放的胸懷,成為全國新農村建設、循環經濟和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
“大屯子”的變奏曲
過去,海林農場僅依靠13.1萬畝耕地,發展農業,制約了農場的全面發展。如何讓農場職工生活的更幸福?農場黨委在深刻的思考之后做出了這樣的結論:以高效農業為基礎,以養殖業發展為依托,以綠色生態觀光農業、低碳循環經濟為支撐,大力發展生態游、百姓生活體驗游等旅游業。來提高農場職工的人均收入和生活幸福指數。農場本著“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精心設計、體現特色”的原則,以粗獷式線條絢麗多彩的筆墨勾勒出“50年后不落伍”的發展畫卷!
曾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農場場部主次干道,如今被寬敞的水泥路取代;曾經蒿草連片的居民區,被40多萬平方米綠地用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裝點得楚楚動人;造型各異、色彩紛呈的歐式別墅和綠化樹栽種則是依坡而建、依坡而植。打造出城在山中、房在樹中、人在畫中的生態園林格局。夏季綠草鋪地、綠樹成蔭、鮮花簇擁;冬季街道寬敞、干凈整潔、彩燈閃爍、路燈明亮。為了全面做好城鎮工作,農場提出175平方公里轄區內零垃圾的目標,從參與管理每個單位都有責任區,保證了場內干凈、整潔、有序。
城內:生態茶吧、三島湖和創新廣場散發出迷人的魅力,塔吊林立下的職工住宅拔地而起,387戶形態各異的高檔別墅點綴在綠樹叢中,1.5萬延長米水泥公路四通八達。城外:23.3公里的環湖路圍山環繞,鏡泊湖、海林農場、亞布力之間一條旅游通道,使海林農場成為全國著名風景區鏡泊湖的一部分。一個以低碳、生態、國際化為引擎的旅游名鎮,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的小鎮就這樣展示在世人的面前。
生態小城進行曲
海林農場的美不僅僅是因為有山、有水、有樹、有林,更重要的是體現在小城鎮建設上。拆房造城是小城鎮建設、“抓城、強工、帶農”和建設旅游名鎮發展的必經之路。小城鎮建設跨越式發展的進程中會出現各種新矛盾新問題,化解它的標尺就是讓百姓真金白銀的過上好日子。農場場長李樹本以友情拆遷、親情拆遷、和諧拆遷的方式亮出了農場新一屆黨政班子實實在在為民生擔當的措施、迎難而上的勇氣和創建旅游名鎮的決心!
昔日,海林農場7300人把“窮”字變成“富”字用了30年,將一個“大屯子”建設成“幸福小鎮”用了5年。職工買轎車、搬新居,在許多地方都是高收入人群才敢問津的事,在海林農場卻是普通職工的普通生活。2012年,海林農場人均收入2.05萬元,人均擁有住房29平方米,遠遠高出黑龍江墾區的平均水平。
居住在海林農場的人,吃的是綠色糧、菜、肉、奶,喝的是生態清水,吸的是清新潔凈含有富氧的空氣,從來不擔心食品安全問題。
今年,農場突出“農村”、“北歐”兩個特色,實現由農場(農村)城鎮向旅游城鎮的跨越、由傳統農業向農業與服務業相結合的城鄉一體化旅游業的跨越、由溫飽型生活向全面小康生活的跨越。從科學的高度、民生的角度、長遠發展制定出發展目標。他們以奶牛養殖生態化發展為龍頭,以糧食綠色種植為基礎,以沼氣工程的新能源為中軸,以北國風光田園游、高效有機農業游、現代農民體驗游為特點,從“養殖+種植+加工”、“旅游+服務+工業”到“市場+企業+基地”、“旅游+服務+特色”,低碳生產生活領跑墾區、全省乃至全國。對于海林農場未來的發展,原農場黨委書記周錄春這樣說道:“再過50年這種發展方式也不會過時!
海林農場利用有限的農業資源,著力發展畜牧業生產,研發沼氣工程技術,創新循環經濟模式,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低碳農業現代化道路推動小城鎮建設的快速發展取得突出成效。職工的衣、食、住、行等發生著巨大變化。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一片片小區風情濃郁,一棟棟別墅造型各異,點綴在綠樹叢中。黑龍江省文明辦處長牟喜穎高興地對記者說道:“變廢為寶的循環經濟、依山而建的小城鎮建設、變舊為新的危房改造、變少為多的環境保護。這就是海林農場的獨特魅麗!
中央黨校在海林農場召開的堅持科學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暨“海林模式”高層研討會上,把海林農場喻為“大荒明珠幸福小鎮”。
文化興城暢想曲
海林農場的四季是多彩的。在不同的季節里驅車穿行,無論是身處場部還是田野村落,耳畔回蕩的皆是一串串動人的笑聲,耳聞目睹都是農場廣大百姓幸福的感覺。幸福來源何處?神閑氣定之后細細品味,除了物質富足外,無疑是這座美麗北歐式小城的濃濃的文化氛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在不知不覺中享受著公共文化帶來的幸福。
文化不僅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紐帶,而且是關系民生的幸福指標。隨著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成為海林農場決策者們的共識,建立覆蓋城鄉一體化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資源共享成為實實在在的“民生工程”。如今,不用外請演員,農場也能為來自全國各地的客人打造一臺精彩的文藝節目。不用出家門就可看到廣場文藝演出,走進書屋便可免費借閱各種書籍,人們感到文化正逐漸滲透到職工的日常生活之中。
文化之大,浸潤世間萬象;文化之小,蘊含舉手投足之間。
海林農場認為,要想使海林農場文化事業發展、繁榮,就必須堅持“到群眾中找文化、讓群眾演文化、使群眾享受文化”,讓群眾在文化上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盡其能。
海林農場在不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打造“名鎮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和旅游文化”的同時,還將這些文化元素融入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海林農場將獨特的地域文化融注于旅游開發之中。對各風景區的歷史沿革、典故傳說和當地民俗風情進行挖掘、整理。他們在文化廣場安裝了價值70萬元的LED大屏幕;在景區生態茶吧設置了專供民間文化展演、民俗鑒賞的場地,實現了以文化品牌提升旅游檔次。于方寸間展示了海林農場民間文化的恒久魅力。如今,文化產業已成為海林農場經濟的組成部分。
2012年黑龍江省藝術家采風團和中華詩詞協會的藝術家分別在春秋兩季來海林農場采風,寫下了“北國初春遍野金,放眸無處不舒心,洋樓一片農場景,現代桃園在海林”的詩句,為海林農場的文化發展注入了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