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改是最牽動百姓神經的一項改革。醫生在醫改中扮演的角色,對醫改能否順利推進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3月14日下午,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研究所副所長楊金生,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新浪網聯合訪談時表示,如何完善包括醫生隊伍建設在內的服務體系建設,是當前醫改迫切需要考慮的問題,這關系到能否從根本上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四年來,新一輪醫改做了許多努力。“作為一個醫務人員,我能親身體會到醫改的過程和成效,我們是醫改的推進者,也是醫改制度的執行者。”楊金生說。他用了“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最重大的成效:覆蓋的人群由小到大,幾乎全覆蓋,籌資的水平由少到多,報銷的比例由低逐漸增高,醫保的組織機構和醫療服務機構的能力也越來越高。 但目前存在的問題還是很多。在楊金生看來,概括起來,無非就是兩大方面的問題——保障體系不夠健全,服務體系不夠完善。解決這兩個問題,仍需要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如何壯大醫療服務隊伍,培養出更多優秀人才并留住他們,成為楊金生極為關注的問題。 楊金生介紹,以中國中醫科學院為例,每年培養的研究生很多都選擇出國。“除了沒有編制外,待遇差是很重要的原因。”楊金生說,光他在針灸所任副所長期間,就有幾十位同事先后出國不歸。“以我自己來說,到美國為一個病人針灸收費200美元,在國內,針灸費每個人才4元,就算加上電針、理療等等,也才二三十元。” 培養一個合格的醫生有多難?楊金生有切身體會。現在好一點的單位,用人一般要有研究生學歷,畢業后還得在醫院接受臨床醫生規范化培訓3年,參加執業醫師考試,通過了才能正式成為醫生。“而就算正式成為醫生,在我們醫院月收入也就4000多元,很難在北京生活下去。”楊金生說。 現在,醫療服務人才培養在源頭上形勢就不容樂觀,楊金生說,現在很多優秀的高中生在報考大學時會“知難而退”,不選醫學專業,“別的專業上4年,醫學得上五六年”,導致評職稱也比其他專業晚。 “學制比別人長,學習壓力大,將來就業空間還不是很寬闊,怎么能壯大優秀醫療服務人才隊伍?”楊金生對此深感憂慮。 待遇不高,但中國醫生操心的事情還特別多。楊金生說,醫生給病人看病時,腦子里還得想著這幾個問題——病人是不是外地的,有沒有轉診手續;如果是本地病人還得問是什么醫保類型的,開藥時哪些藥醫保能報、哪種藥醫保不能報;還得考慮所得的病癥是否在醫保范圍內;最后才考慮科學治病和用藥。 “事實上,醫生就應該只管看病,根據病情客觀用藥。能否報銷,不是醫生應該考慮的,而是保障部門該想辦法統籌去解決。”楊金生認為,更何況,一個醫生可能一天接診幾十個病人,掛不上號全家著急,看病時間短患者抱怨,本來每個病人的時間就短,還要考慮這個考慮那個,使診病時間更短。“醫生最終的待遇,根本體現不出醫生的勞動價值。” 而且,醫生還在一定程度上承擔了本來不應該由自己承擔的責任。“比如說,現在的診療都講究證據,這一方面避免了誤診,但另外一方面,有些患者就會質疑——為什么看個病還要做各種各樣的檢查,有時候甚至需要重復檢查,花費不菲。”楊金生說,這是因為當前全國的醫保體系沒有聯網,患者此前在哪些醫院是如何診斷的、做了哪些檢查,醫院之間信息沒有共享,從而導致重復醫療。 患者往往將這些本來應該由醫療保障體系承擔的問題,直接歸咎于醫生。近兩年,醫生作為受害者的醫患關系惡化的極端案例時有發生,在楊金生看來,有些時候醫生處境“艱難”。 對國外醫保體制,楊金生比較熟悉。他舉例說,10年前,他去加拿大參觀學習醫保制度。加拿大的醫保制度是:不管醫院,也不管藥品,就管醫生。“他們的醫保醫生是由醫保局認定的。只有醫保醫生開的藥、看的病,醫保局才能給病人報銷,然后再根據病人的滿意度、服務量和醫生的資質,醫保局給醫生薪水。”楊金生說:加拿大的醫保信息全國聯網,把每個人的身份證號輸入進去,健康檔案和看病信息全有了,“這樣才能避免發生過度診療、過度用藥等加重患者看病成本,激化醫患關系的問題”。 楊金生注意到,這次政府工作報告首次重點提到要“健全醫療保障制度”,而以往講的是“建立基本醫療保障制度”,這就明確了,當前的醫改應該朝著從制度層面完善保障體系和服務體系的方向推進。因此,培養一支高素質的醫療服務隊伍非常重要,還要讓這支隊伍形成合理布局,尤其要讓一些優秀醫療服務人才“沉下去”,充實鄉村以及社區等各級醫療機構。 “目前,好醫生還集中在大型公立醫院里。老百姓看病難,是指在大醫院找有名醫生看病難,而不是找社區醫生看病難。”楊金生建議,首先要擴充編制,壯大各級醫療機構服務隊伍,“不能說20年前是這么一支隊伍,現在還是這么一個編制,現在要滿足不同人群的醫療需求,就要擴充編制。現在很多醫務人員都在超強度勞動。哪個醫生下班之后不接幾個病人的電話,不接幾個朋友電話問病?醫生上班是看病,下班也在答疑。” 擴大隊伍,但更重要的還是要提高醫生的待遇,要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 楊金生說:“要培養人才,要完善整個醫療服務體系,政府得舍得投入,過去我們欠賬太多,雖然這幾年投入增加了,但還是很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