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提出,要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將“先證后照”改為“先照后證”,將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改為認繳登記制,并放寬工商登記其他條件。
“話不多,但抓到了改革的實質,這是涉及我們工商職能轉變的一件大事。”四川省成都市工商局注冊分局局長周虹通過網絡關注著這項改革措施的提出。他認為,其中透出的“寬進+嚴管”的政策導向與國際慣例接軌,有助于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
現行制度下,創辦一個企業并不容易,先要到主要部門取得行政許可證,才能到工商部門申辦營業執照,這就是所謂“先證后照”。在等待許可過程中,因為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創業者往往難以開展招工、洽談、簽約、貸款等企業前期籌備工作。
政協委員、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局長周伯華將這種困擾形容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他舉例說:“有的小微企業創業者得先去找前置審批部門,取得他們的同意才能到工商部門辦理執照。但這些部門可能會說,你連公司都沒有,怎么審批?創業者就這樣被推來推去,兩頭奔波,兩頭受堵。”
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后,除涉及國家安全、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外,不再實行“先證后照”,創業者只要到工商部門領取一個營業執照,就可以從事一般性的生產經營活動,如果要從事需要許可的生產經營活動,再向主管部門申請。在等待許可期間,創業者可以著手開展一些籌備工作,這就為企業先期發展爭取了大量時間。
注冊資本問題也是許多創業者難以跨越的“門檻”。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后,注冊資本實繳登記制度轉變為認繳登記制度,工商部門只登記公司認繳的注冊資本總額,無需登記實收資本,不再收取驗資證明文件。
“這意味著,申請企業登記不用再為注冊資本發愁了。如果參照國際慣例,企業股東承諾認繳多少就是多少,理論上一塊錢也可以辦公司,經營者風險自擔。”周虹說。
手續更簡便、“門檻”更低,工商登記制度改革將使廣大創業者直接受益,并為中國步入一個全面創新、爭相創業的時代營造更好的政策環境。與此同時,這項改革也對企業誠信經營和政府部門嚴格監管提出了更高要求。
“凡是能夠由市場來配置資源的,就應該交還給市場,政府應該退出來;凡是應該由社會組織來承接的,政府應該移交出去。”
全國人大代表、珠海市市長何寧卡說。正因如此,改革之后,企業守法經營的責任就要比現在更大,違法經營的代價也應比現在更多。
專家普遍認為,從工商登記制度方案看,“寬進”是顯而易見的,“嚴管”則是潛臺詞,要求企業加強自律,也要求有關部門加強對市場主體、市場活動監督管理。
自2011年起,工商總局啟動了“國家經濟戶籍庫”建設,計劃利用3年時間,通過對企業登記信息的綜合管理、資源共享,初步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制約”的懲戒機制。“如果企業違法經營,我們第一次是警告,第二次是限期改正,第三次再不改,就要吊銷執照,而且要讓它在全國各地寸步難行。”周伯華說。
記者從廣東省工商局了解到,早在1年前,工商總局就已著手支持廣東在深圳、珠海橫琴開展工商登記制度改革試點,為改革積累經驗。去年底,這一試點又進一步擴大到東莞、佛山等地。周伯華表示,改革方案一經全國人大審議通過,工商系統就會在全國推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