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年初一,云南紅河州委宣傳部將部長伍皓公車牌照號公布在微博上,卻引出始料未及的爭議。本意是便于公眾監督“公車私用”,結果是遭到質問“廳級干部可以配公車嗎”?
公車改革呼聲日高,已經成為近年來兩會的“保留曲目”。在本屆兩會上,代表委員積極獻策,希望繼“舌尖上的浪費”之風開始被扭轉后,“車輪下的腐敗”也可以很快得到遏制。
中國究竟有多少公車?并沒有權威的統計數據。被廣為使用的數據稱,中國黨政機關行政事業單位公車超過200萬輛,每年消費支出為1500億元到2000億元人民幣。
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葉青經過調查稱,社會轎車每萬公里的運營成本是0.82萬元,而公務用車是3萬元。
綜合相關部門和各地方的數據,2011年車輛購置及運行經費占“三公經費”總數的六成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不那么富裕的地方,一邊是動輒數十萬元的公車,豪華的辦公大樓,另一邊是簡陋的學校,沒有桌椅的學生,二者形成鮮明反差。
全國政協委員、農工黨中央常委陳建國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用公車人員過多,名為工作用車實為專車,用車太豪華,成為民眾不滿的主要原因。在伍皓事件中,網絡成為不滿情緒的宣泄口。
一些公務員認為,公車本身就是一種待遇,用公車接送老婆孩子上下班、買菜、辦事都在情理之中,算不上違規。
據國家有關部門的調查,公車使用有三個三分之一:辦公事占三分之一,領導干部及其親屬使用占三分之一,司機私用占三分之一。公車私用占到了三分之二。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深圳市龍崗區布吉街道南嶺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張育彪今年提交的議案是《剎住“車輪下的腐敗”》,他對公車私用造成的惡劣社會影響有深刻的認識。
“從干部成長角度說,公車私用滋生了官僚主義和享樂主義。在某些干部心中,官做到什么位置就要配什么檔次的車,還必須是專車專人用,沒有車就出不了門,沒有車就辦不成事”。張育彪說。
公車私用也傷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張育彪認為,公車私用誘導了不良的價值取向,在某種程度上,公車私用變成流動的腐敗廣告,極大地損害了機關干部形象。
2011年,公車改革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2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深化政府公務用車改革。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又提出,推進公務車購置使用的公開。
“中央有決心,基層有呼聲,國內外有參考的制度也不少,為什么公車改革難以根本推進?就是堵在了這個中間環節。”全國政協委員施杰說,在目前車改破題階段,中央的決心之外,要廣泛調動社會監督力量,形成中央和基層“兩頭擠壓”的倒逼之勢。
目前,杭州、溫州、大慶等地都進行了公車貨幣化的改革。不過,陳建國委員擔心,在公車數量未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貨幣化改革成為一種額外的福利,于改進作風并無好處。不過他認為,貨幣化改革是大勢所趨。
對于遏制公車私用,政協委員劉紅宇認為,公車應有專門的牌照,便于公眾對公車私用的監督;同時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公布公車數量及使用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