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據本周三德國政府公布的《德國的生活狀況》報告顯示,德國經濟總體穩中有增,失業率降低,就業形勢看好,但是德國的貧富不均現象卻越來越嚴重,每七名德國人中就有一人面臨貧困問題。 經過數月無休止的爭論后,德國政府于周三出臺了這份248頁長、關于德國最新貧困和財富狀況的名為"德國的生活狀況"的報告。該報告顯示,盡管在當前經濟危機和歐債危機的大背景下,西方經濟增長乏力,但是德國的整體狀況卻比較令人滿意,經濟保持了基本穩定,就業市場也表現不錯。但是德國的貧富差距卻在不斷擴大,14%-16%的國民面臨貧困問題,而10%的富人家庭占據了世界凈資產的53%;相反的是,50%的德國家庭只占有1%的社會財富,而在2003年的時候,這一比例還是3%。 雖然說德國整體經濟表現良好,就業率提高,但是工資水平并沒有水漲船高,加上通脹問題,工薪階層的財富實際上處在縮水狀態。 從這份報告中也可以看到一些積極的方面,比如說德國生活在救濟家庭中的兒童,也就是生活在貧困中的兒童數量自2005年以來減少了25萬。 德國不同政黨代表了不同利益階層,因此很難在一些重要的利益分配問題上達成共識。實際上德國社會的主要支柱是中產階層,最富裕和最貧困階層相對會獲得更多的實惠。比如說稅務問題上,富裕階層可以通過投資等合法手段進行避稅,而中產階層則無法享受這些政策,身上的擔子往往最重。 減稅一直是德國各政黨爭取選票的最有誘惑力的口號,尤其是在大選期間,各政黨為了獲得選民的支持都會許下很多美麗的諾言,特別是提高社會福利和減少稅負的承諾,因為它們所涵蓋的選民范圍最廣。但是很多諾言往往是空頭支票,一旦當選執政,又不得不依靠大財團的支持。這么多年來減稅問題始終是雷聲大雨點小,中產階層身上的負擔得不到減輕,中產階層貧困化的問題日益嚴重。 德國始終有這樣一種理論,富人是財富的創造者,對他們征點稅收只能是打擊其積極性,從而迫使其將資產轉移到國外,這樣不僅減少了德國的財富,而且還削弱了德國的綜合競爭力。只有通過對富人實行有利的政策,包括稅務優惠措施才能提高其積極性,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企業運營當中,從而為德國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而執政黨又離不開經濟界或者是富人財團的支持,因此在財富蛋糕的切割問題上不會輕易在富人頭上動刀。而由于選舉政治的需要,又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態以獲得廣大中產以及貧困選民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