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首都地區生態建設必須改變目前相關省區市、相關部門‘各自為戰’的治理思路,按照環首都地區生態一體化的理念和生態治理保護規律,建立完善區域協調、整體推進的統籌機制和政策體系,合力推進綠色生態體系建設,打造共同負責共同受益、區域環境持續改善的‘環首都生態圈’!庇嘘P專家和業界人士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建議。
建議一:建立跨部門管理協調機制
業內人士表示,環首都地區生態建設的當務之急是,相關省區市和有關部門在生態建設理念上打破部門、地域的隔閡,形成大區域、一體化的治理理念,同時在國家層面應盡快推進區域生態整體建設機制的完善,建立超越部門和地方行政范圍的管理協調機制,從而改變目前各地各部門“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被動局面。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建議,應建立高層次的環首都大生態建設組織協調機構,研討協調解決地區生態建設中的有關問題,實現不同行政區域生態建設的無縫對接,推進環首都生態建設一體化。同時,應協調有關部門、有關省區市編制環首都地區大生態區建設規劃,明確建設目標、重點、標準、模式和投資來源;加強項目合作,逐步擴大項目規模,實施好區域生態保護合作項目,建立區域聯防聯治機制。
北京大學環境與健康研究中心主任朱彤認為,實施環首都生態區域聯防聯控,需要建立兩個平臺。一是科研和數據平臺,需要知道整個區域有多少污染物,地區間相互有多大影響,需要采取哪些治理措施。二是超越行政界線的管理平臺,需要足夠的行政資源調度能力,才能要求不同省區市按照科研平臺提供的建議采取措施,這是單靠某個國家部委難以做到的,需要明確的制度設計和法律法規的支持。
建議二:以經濟手段調動上游地區積極性
有關專家和相關部門負責人呼吁,應該按照區域間生態共建、資源共享、公平發展的原則,明確上下游、地區間生態建設的權責,把上游的生態保護治理和下流受益方提供補償提升到法律層面上,形成完善的生態補償體系和長效補償機制,尤其要以經濟手段調動上游地區政府和群眾參與生態建設的積極性,建立地區間共建、共享的長效生態建設機制。
河北赤城縣水務局副局長皇甫曉燕說,縣里的云州水庫現在每年要給北京兩次集中供水,每年給北京輸水2000多萬立方米。為了采取多種措施保證水質,赤城縣經濟發展受到限制,可以說為北京作出了很大犧牲。希望今后得到北京相關部門更多的支持,為改善赤城縣的生態環境、促進群眾增收給予更多幫助。
北京市水務局水資源處處長戴育華認為,建立生態補償機制,首先要明確上下游地區的水權,在一個流域內,國家應該測算確定上下游地區的水權,下游地區在獲得超出限額水量后的部分,應該對上游地區給以補償。這項工作既需要技術支撐,也需要政策支撐,由于河流水量是根據干旱、多雨年份不斷變化,所以計算下泄指標需要一套非常復雜的計算規范,目前看從技術支撐和政策支撐上都還需要完善。
有關人士介紹,生態補償機制涉及多方利益,僅靠地方政府和相關部門難以做到,需要國家層面研究制定。海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保護局副局長林超表示,現在環保部和水利部很難推動京津冀之間的補償機制的建立,環保部曾推動財政部建立引灤水資源保護基金,已經進行了前期的調查,根據水質標準給予水源地補償,但是補償具體辦法存在爭議,還需要進一步推動。
林超建議,應建立基于跨界斷面考核的生態補償機制,完善流域跨界水質監測體系,基于流域水功能區劃和跨界政府之間的協商,探索建立跨界生態補償制度。同時,要建立流域生態補償的協商與仲裁制度,在上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協調組織下,流域上下游政府與有關利益團體建立流域生態補償的協商平臺,就開展流域生態補償的各項問題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磋商和對話。
建議三:應調整完善生態政策
環首都地區林業、水務、氣象等生態相關部門負責人和有關專家建議,今后,國家應繼續加大對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調整完善目前的生態建設政策,確立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兼顧的思路。
首先應加大國家投資力度,擴大生態保護區域。
國家林業局防沙治沙辦副主任羅斌建議,國家在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規劃中應加大對工程區現有林保護的投入力度,把影響京津的風沙源區與路徑區的現有林木全部納入管護范圍予以資金支持,同時采取有區別的投入政策,對北京、天津等經濟發達地區安排的治理任務,由地方解決投入問題,對其他經濟欠發達地區實行生態建設國家全額投入。
王海洋建議,針對造林成本上升的狀況,建議國家在工程建設中提高工程造林單位投資標準,增加管理費、規劃設計費、招投標費、工程監理費、檢查驗收費、科技支撐等費用。同時,國家應該繼續推進規;炝郑蓞⒄杖眽瘟謭龅慕ㄔO模式,在環首都地區有計劃、按步驟地建設20萬畝、50萬畝、百萬畝以上的人工林林場,推進區域性防護林體系的建設和完善。
其次,強化科研支撐,提高生態建設科學化程度。
內蒙古氣象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高濤提出,應加大科研投入力度,組織高水平的研究團隊,深入分析過去長時期特定地區的天氣、極端災害性天氣和氣候事件,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長、中、短期趨勢,以科學預測結果為依據,確定當地未來發展計劃和政策導向,科學、合理地確定地區經濟發展模式和生態建設政策。
國家林業局造林綠化管理司生態工程管理處處長劉道平建議,在國家造林工程中,要積極開展速生、優質、高抗性良種選育和名特優新經濟林種子繁育技術研究,為森林資源培育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鼓勵企業積極開展自主創新,努力研發集資源培育、精深加工、市場營銷為一體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切實增強企業的技術配套和自主開發能力。
同時,調整完善國家生態政策,促進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共贏。羅斌建議,國家對凡是涉農、涉林、涉牧政策補助都應該與物價波動掛鉤,以切實保障農民的利益不受物價因素影響,并加大對國家造林工程區農民發展林下經濟的扶持力度,鼓勵農民經營利用好林地林木資源,大力發展林菌產業、林下禽類等養殖產業、林下種植產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