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新一輪機構改革給中國市場化進程帶來新希望
2013年2月28日,新華社發布了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公報強調要深刻認識深化行政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微觀事務管理,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公報說,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于2013年2月26日至28日在北京舉行。全會由中央政治局主持。中央委員會總書記習近平作了重要講話。 全會聽取和討論了習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報告,審議通過了中央政治局在廣泛征求黨內外意見、反復醞釀協商的基礎上提出的擬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推薦的國家機構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和擬向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推薦的全國政協領導人員人選建議名單,決定將這兩個建議名單分別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主席團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一次會議主席團推薦。審議通過了在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提出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李克強就《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討論稿)》向全會作了說明。全會建議國務院將這個方案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審議。
全會強調,行政體制改革是推動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必然要求,要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全會通過的《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貫徹黨的十八大關于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目標的要求,以職能轉變為核心,繼續簡政放權、推進機構改革、完善制度機制、提高行政效能,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對減少和下放投資審批事項、減少和下放生產經營活動審批事項、減少資質資格許可和認定、減少專項轉移支付和收費、減少部門職責交叉和分散、改革工商登記制度、改革社會組織管理制度、改善和加強宏觀管理、加強基礎性制度建設、加強依法行政等作出重大部署。要深刻認識深化行政體制和政府機構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減少微觀事務管理,以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社會力量在管理社會事務中的作用、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加快形成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的國務院機構職能體系,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要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在服務中實施管理,在管理中實現服務。要加強公務員隊伍建設和政風建設,改進工作方式,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任務艱巨,事關改革發展穩定大局,事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要精心組織實施,確保改革順利進行。
對此,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認為,中央推出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決定是非常及時的,是遵循市場規律的要求。從歷史上看,我國歷來是強政府的模式,這在改革開放初期,用于推動改革進程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中國市場化進程走到今天,政府更應該強調的是從市場退出,在公共管理方面發揮自身的作用。尤其是在審批方面,如果在市場領域還存在大量審批,只會導致權力交換,尋租現象愈演愈烈。總之,新一輪機構改革給中國市場化進程帶來了新希望,希望通過這一改革,政府可以把市場讓出來,減少對市場的宏觀干預。因為歷史已經證明,每一次大的政府干預都只會帶來經濟進一步的大起大落。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陳劍認為新一輪機構改革正當其時。他說,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從無所不能的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也有利于降低政府運營成本。導致中國各級政府運營成本居高不下的因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相關部門對政府運營成本進行監督的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二是政府的職能轉變遠沒有結束,政府由于承擔了過多的社會事務,機構龐大,必然導致財政供養的人口居高不下。陳劍說,相對于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說,從無所不能的政府向“公共服務型”政府轉變,是一場非常有深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