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硯篇

遼硯與岫玉、阜新瑪瑙并稱遼寧文化新“三寶”。
本溪所產的遼硯,其特有的地質地貌經上億年演變,形成褐石紅和石青綠兩種奇石,即紫云石和青云石。青如碧而紫似檀,晶瑩明鑒,質地細膩堅韌,色澤明亮。用這種材質,由刀工純熟的匠師刻制的“百鳥朝鳳”、“游龍戲珠”、“雛燕凌空”等精美圖案的硯臺,早年為清王朝御用之品,現已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國。2006年,遼硯(石雕)被列入遼寧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本溪地區是天然遼硯石材資源的重要產區,硯石材料儲量豐富,目前已初步探明的儲量為10億立方米。其中,已獲得開采權的儲量為450萬立方米。這些石材特點是聲音清脆、色彩豐富、石品眾多,這為遼硯的創作和雕刻提供了極為寶貴的天然資源。
2011年10月份以來,本溪市從促進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高度著眼,不斷加大對遼硯產業的扶持力度,并建立遼硯文化產業園區,組建行業管理協會,建設遼硯開發銷售中心,使遼硯產品得到了廣泛認同,呈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溪政府將投資20億元,建設集開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遼硯文化產業園和以遼硯為主的遼硯石文化旅游產品集散地。遼硯文化產業園區坐落于本溪市南芬區,南芬正以發展現代化的特色文化產業為宗旨,以遼硯松花石文化藝術品為特色,集中勞動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于一體,全力打造遼寧省、本溪市乃至全國知名的文化產業品牌,全力加快推進遼硯文化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
剪紙篇


本溪剪紙作為滿族傳統文化中一個重要部分,是伴隨著勞動人民的生辰、婚嫁、喪葬、喜慶節日和日常生活而發展起來的。發展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擁有豐富的地域剪紙資源和發展基礎。
本溪市目前有各流派剪紙人才400多人,其中領軍人物11位,這為發展剪紙創意產業提供了人才保證,正是這些優勢讓本溪市決定舉全市之力發展剪紙產業。建設剪紙創業創意文化產業園有利于整合剪紙資源,吸引和加速東北地區剪紙產品的聚集、流通、貿易,對市內剪紙人才資源進行整合和提升,搶占市場先機,形成規模效應和商圈效應。
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于2012年10月揭牌,園區占地面積近6400平方米,已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認定為全國剪紙藝術培訓基地、中國剪紙藝術創意創作中心。
據介紹,為增強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發展引力和聚集效應,本溪市委、市政府出臺了三年內免收一切規費、在限額內免征增值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自園區開始建設以來,已有來自河北、黑龍江、安徽、遼寧等省的20多家企業入駐。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剪紙藝術委員會副主席孫洪杰表示,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立將把中國滿族剪紙各個門派吸收整合,產生中國特色的剪紙精品產業,最終將通過拍賣、國際交流等形式,讓中國民間藝術品的精品“走出去”。
按照規劃目標,中國(本溪)剪紙文化創意產業園爭取在“十二五”末期形成剪紙研發銷售、人才培養、創意創作等一條龍體系,創新剪紙技法和剪紙產業發展模式,促進剪紙文化與其他文化及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兼具南北兩派剪紙元素的本溪剪紙獨特風格,使本溪剪紙占據國內外市場一定份額,發展成為國內知名的東北剪紙文化產業交易集散中心,全面打造“剪紙文化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