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發布的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將連續第10年關注中國“三農”問題。權威人士透露,這個指導未來“三農”工作的文件強調,將探索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農戶承包耕地“準入制”。 這意味著中國最高決策層將針對近兩年備受社會關注的“工商資本進入農業”趨勢,建立嚴格的評審和監管制度。在2012年12月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也透出了這一信號。 一段時間以來,有關人士擔憂,正當中國不少地方為工商資本投資農業帶來的農業生產經營新氣象而歡欣鼓舞時,部分投資農業的工商資本逐漸顯露出其逐利本質,開始“跑馬圈地”從事收益更高的“非糧化”產業。 于是,擺在中國政府面前的難題是:如何引導并馴服這些桀驁的工商資本為中國農業散碎的家庭經營方式帶來集約效應,又不致使其“跑偏”損害農業生產、農民利益。 在一些工商企業看來,中國農業生產是分散的家庭承包經營方式,農業領域是多年來被資本遺忘的“價值洼地”,經歷了股市、樓市上的“炒作”后,“重返農門”無疑是名利雙收之舉。 深圳裕達富電子有限公司一直從事電子產品生產、銷售,最近兩年企業遭遇經營困難。一年前,公司總經理盛小木和另外三位企業家決定投資休閑農業綜合體,計劃五年內投資10億元人民幣,將名為杭州永安農業運動休閑項目打造成長三角特色生態農業、休閑運動中心。 “誰先進入誰就占得‘先機’,我認識的許多企業家都在看農業項目,農業領域將迎來‘投資潮’。”盛小木說。 同樣的故事發生在房企巨頭綠城集團,它2012年底宣布在浙江省嵊州市投資20億元人民幣,培育4個單體面積超5000畝、一二三產結合的現代農業產業。 工商資本投資農業的好處顯而易見。浙江省農業與農村工作辦公室處長樓曉云表示,工商資本進入農業緩解了農業投資“貧血癥”,帶動農業經營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同時也拓寬了企業投資渠道。 盡管還沒有全國性統計數據,但在民間資金較豐富的浙江省,據農業部門統計,近5年全省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超過千億元人民幣。 從投資領域來看,工商資本“涌入農門”主要集中在休閑觀光農業和特色農產品、有機農產品等經濟作物方面,投資種植業、養殖業的比例一直很低。 農業投資的長周期和低回報率讓許多雄心勃勃的企業遇到了困境。“現在最大的問題是融資。”杭州聯建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建民表示,這個未來的綠色產業并不好做。 資本的逐利性加上投資農業生產經營受困,讓部分工商企業開始偏離投資農業的初衷,進行“跑馬圈地”活動。一些企業“囤地”待價而沽,一些企業借農業旅游開發、綜合體建設大搞公館、會所項目。 針對“圈地”之憂,2012年底舉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強調,要“守住一條底線”,即充分保障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不能限制或者強制農民流轉承包土地。這意味著,以前工商資本與地方政府“聯合”流轉農民承包土地的情況可能有所收斂。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陳錫文日前在一農業論壇上表示,中國農業生產盡管規模會擴大,新型經營主體如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會形成,但家庭經營方式始終難以被替代。應引導工商資本開展適合企業化運作的農業生產經營,而非大規模、長時間占用農地。 長期研究“三農”問題的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詢委員會委員顧益康表示,對工商資本,要引導和監管并重。“鼓勵工商資本在為農業生產提供資本、管理等要素的過程中獲得合理利潤,對其投資農業項目進行嚴格審核、跟蹤監督,防止其占田圍地、劈山造房進行‘圈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