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采訪中發現,由普通消費者、代理商、服務器提供商、電信運營商等利益體相互糾纏而形成的電話回撥卡,在政策的夾縫中已經衍生為一條畸形的產業鏈,且隨著吁請電信市場開放的呼聲加大,這一灰色產業鏈有抬頭之勢。
“暫不允許”已六年
對于回撥卡,原信息產業部2007年發布《關于現階段暫不允許開展電話回撥業務的通知》,工業和信息化部2010年發布《關于做好回撥業務清理工作的通知》,兩次叫停回撥業務,要求電信運營商關閉為回撥業務提供接入的號碼,停止為回撥平臺提供中繼線服務。
然而,依靠其便宜的資費,“暫不允許”的六年間,回撥卡的地下銷售從未間斷。
記者日前通過某電子商務網站購得一張名為“飛話卡”的回撥卡,按照店主“wh198936”的提示,撥打電話時,先要撥打一個歸屬于河南鄭州中國移動的預約號碼“18224522728”,撥通后語音提示“歡迎您預約成功請掛機”并自動掛斷。幾秒后,記者便接到一個顯示為貴州貴陽“08518250057”的固話來電,接聽后輸入真正要撥打的號碼就可以實現回撥通話。
試用幾次后,記者發現,每次回撥回來的號碼都是貴州貴陽的固定電話,但不是同一個號碼。賣家“wh198936”稱,撥打預約號碼后,回撥系統會自動分配回撥號碼,任意顯示電話號碼。
記者還發現,網購回撥卡的消費者以高校學生為主。山西大學碩士研究生小張是回撥卡的忠實用戶,早在三四年前,他就在學校見過回撥卡的小廣告。雖然明知這是違禁商品,但因女朋友在異地,難以承擔高額長途話費的他還在使用。
淘寶網站的《淘寶規則》明確規定,銷售電話回撥卡與回撥業務屬于“一般違規行為”,發布此類商品的商家將被處以扣分處罰,所有回撥卡將被統一下架。然而,記者輸入“回撥卡”搜索后,共找到249件商品,其中月銷量最高的一款多達1500余件。但在使用過程中,不少消費者發現,這一售價八元可打250分鐘的回撥卡,實際使用時間不足90分鐘,聲稱三分錢打遍全國,實際資費每分鐘在0.1元左右。
除了賣家許諾的通話時間大幅縮水外,預約號碼停機,回撥卡充值金額不翼而飛,明明有余額但被凍結等涉嫌詐騙的情況時有發生。小張說,剛充了30元錢,沒過幾天就不能用了,這樣的事情并不少見。
便宜背后是餡餅還是陷阱
“充100送60,充200送120”,“三分錢打遍全國”……同樣撥打長途電話,回撥卡為何能給出如此低廉的價格,讓消費者不惜承擔受騙的風險?究竟是那些人在制販回撥卡?他們的利潤空間有多大?
記者以代理回撥卡、租用回撥系統等名義在網絡上聯系到幾家回撥卡運營商。其中一家設在西安的“華龍通信科技有限公司”稱,他們開展回撥業務已經八年,國內70%以上的回撥產品出自該公司。
記者用試用賬號登陸進該公司的后臺管理系統后發現,所有用戶的充值金額、話費有效期、計費時間和方式等都可以隨意修改。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客服人員說,只要每年繳納1500元的租金,就可以利用這一系統無限量免費出話費,任意關閉用戶賬號,設置最低消費額,發展代理商,甚至可以再次出租系統。
至于產品的合法性,這位客服人員坦言:“我們只保證產品的可靠性,只要你賣的客戶不投訴,就不會有問題,不過也有很多租了系統的人賣了卡,卻不讓用戶使用,這就是詐騙。”
這意味著,消費者的賬戶金額可以被隨意扣費、清零、失效。多家經營回撥卡的公司提供的資料顯示,消費者的這部分損失,只是回撥卡利潤中一小部分,他們稱之為“隱藏收益”。比如,代理商可以每天將所有用戶余額扣除0.1元,由于改動不大,多數用戶不會察覺。
除此以外,他們常用的手段還有把54秒或48秒按照一分鐘計算,為用戶金額設置凍結額度等。在“華龍通信”的后臺管理系統中,用戶余額少于10元就會被限制使用。
顯然,普通消費者在貪便宜的同時,時刻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同樣,借此“創業”的代理商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業內人士稱,要實現回撥通話,服務器、軟件、電話線路、中繼號四者缺一不可。服務器和軟件掌握在少數違法的回撥卡運營商手中,電話線路和中繼號只能從現有的電信運營基層網點尋找漏洞。代理商既要擔心上級代理卷款走人,又要面對電信企業封號的風險,所承擔的風險甚至大于普通消費者。
中國移動浙江公司市場經營部葛長偉說,消費者和代理商在風險與收益中博弈的同時,回撥卡還導致通信秩序混亂,對移動運營商的影響更加明顯。據他測算,僅2009年,某家運營商的回撥行為每月給浙江移動帶來的損失就在千萬以上。
不對稱結算是根源
令人不解的是,這一遍布陷阱的灰色產業是如何形成的?地下經營的回撥業務為何屢禁不止?除了“暫不允許”,還有哪些亟待填補的制度漏洞?
“不對稱的結算政策是回撥卡產生的根源。”葛長偉說,近年來日益增多的“山寨充值卡詐騙”、“手機改號詐騙”背后的幫兇就是回撥卡,而回撥卡之所以屢禁不止,就在于當前單向收費環境下,主要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網間結算政策不對稱。
山西省通信管理局市場監管處處長郭紫燕也認同這一說法。據她了解,回撥卡在使用時,一般先用手機通過移動網撥打至回撥平臺,再由平臺通過固話網回撥至移動網。將主叫轉化為被叫;將原本屬于移動網內,或者移動網到固話網之間的通話,轉化到固話網至移動網之間,這才是回撥卡套利的核心所在。
依據現有的網間結算政策,手機撥打固話,移動運營商需要按照每分鐘0.06元的價格標準向固話運營商進行網間結算;而固話撥打手機,長期以來不用付出任何結算,直至2010年6月起,固話運營商才象征性地向移動運營商支付每分鐘0.001元的網間費用。二者標準相差60倍。
從消費者的角度看,由于使用回撥卡通話時處于接聽狀態,不需要支付手機話費,只需要按照賣家的售價按每分鐘0.06元至0.08元的價格支付回撥卡使用費。從運營商的角度看,回撥的原理就是將移動網發起的呼叫,轉化為固話網主叫,按照目前的網間結算政策,固話運營商只需按照每分鐘0.001元的價格向移動運營商結算。
如此計算,除去購置相關服務器、軟件和租借線路的一次性投入,在接聽免費的前提下,回撥卡的通話成本幾乎為零。即便站在某些違規向回撥卡提供線路的固話運營商的角度看,只需付出1/60的價格就能爭搶來原本屬于移動網的話務量。
電信專家認為,這種不對稱的結算政策最初制定時,移動用戶規模小且移動電話資費昂貴,由移動運營商向固網運營商支付成本,有利于激勵固網運營商與移動運營商的互聯互通。然而,隨著我國移動用戶的迅速增長,截至2012年11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已達11.04億戶,固定電話用戶只有2.79億戶。但網間結算政策并未同步調整,造成的結果是移動運營商不僅付出了網絡資源,還要付出結算費用,卻得不到相應的收益。
工業和信息產業化部部長苗圩近日透露,今年將對網間結算政策進行調整。郭紫燕透露,調整后的結算政策將更加公平,移動與固定運營商之間的結算標準將更加均衡。受此影響,通話資費有望下調。
電信專家項立剛認為,借助互聯網傳送語音通話的網絡電話完全可以成為回撥卡的替代品。與回撥卡相比,網絡電話在通話質量和產品信譽上優勢明顯。更重要的是,隨著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向民間資本的開放,同樣游走于“灰色地帶”的網絡電話有望名正言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