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公募基金業基金經理過度年輕化的現實,令網民頗感不安。
《經濟參考報》近日報道稱,2012年“菜鳥”基金經理批量上崗。對此,多數參與“經濟參考微話題”的博友表示,不看好新手管理的基金產品。這主要緣于在管理費“旱澇保收”的背景下,基金公司擴張欲望強烈而人才捉襟見肘。網民建議,須通過制度設計扭轉基金公司“重規模輕業績”的態度,促使他們對投資者負責。
“新手”的信任危機
不少博友將從業資歷視為衡量基金經理賺錢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盡管很多年輕的基金經理受過良好的教育,但在博友“夏禹-隆翔”看來,他們不過是“一群拿著碩士博士文憑,坐在鑲金邊的桌子上,大談投資理論的人”。他認為,只有經過市場洗禮的人才值得信任。
事實上,飽經市場磨礪的公募基金經理占比正在不斷降低。《經濟參考報》報道援引wind數據顯示,約1/4的基金經理從業不滿一年,而27%的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平均任職年限不足兩年。
“你是否愿意把錢交給一個學歷高但資歷淺的新手打理?”對于這樣的問題,博友“不知道”斬釘截鐵地表示,“菜鳥不能考慮”,原因在于“不能拿投資者的錢給他們練手兒,為他們交學費。”
“王亞偉也是從菜鳥過來的。”有博友試圖為“菜鳥”基金經理辯白。博友“投機學習機”反駁道,王亞偉當基金經理前,已經摸爬滾打許多年。
“銀發行業”緣何“菜鳥”當道
博友對于資深基金經理的信賴感并非無根之談,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在國外,基金經理一直被視為“銀發行業”,管理年限至少在5年以上。
為何這一“銀發行業”在中國發展十余年后卻成了“菜鳥”當道?有博友分析認為,基金公司高端人才大量流失,基金業“只重規模不重業績”地一味擴張,只能靠提拔新人上位。
“人才短缺,基金公司也只好硬著腦袋起用新人。”博友“平民財富”指出,“這樣的話,恐怕基金管理能力跟不上其規模的擴大。”
更糟糕的是,在“旱澇保收”的管理費征收機制掩護下,無論基金公司還是基金經理,都只熱衷于規模擴張,缺少真正為投資者賺錢的信念。博友“wj_is_dancer”稱,對基金公司來說,有管理費計提就可以了。博友“柳國忠”則調侃道,這些“菜鳥”基金經理是幸運的,因為給他們提供的是免費的真人版的投資游戲,而且目前看來不會game
over。
靠制度扭轉“重規模輕業績”
公募基金經理如何去“菜鳥化”?有博友建議,應建立有效的人才選拔和激勵機制。
“我們應該關心的是用什么體系或者制度去篩選人才。”博友“爬上墻頭拽紅杏”如是表示。博友“吳錦宇”進一步指出,只有提高人力資本的地位,放寬企業形式多樣化和引入對專業人才的股權激勵機制,才能更充分地發揮基金從業人員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基金管理人履行受托人義務,提高行業的整體投資管理能力和誠信水平。
更關鍵的在于,須通過制度設計扭轉基金公司“重規模輕業績”的態度,促使他們對投資者負責。譬如,改變管理費征收模式。博友“吳智鋼”指出,基金經理無論盈虧都照拿高薪的制度很不合理。博友“孫藝桉”建議,改革現行管理費收費模式,實行基金經理利益與基金業績掛鉤的模式。
敬請關注經濟參考報法人微博,參與微話題討論,@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