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在京、津、冀、蘇等省市走訪了數家科技企業和與之相關的投資企業負責人,多位負責人反映目前市場環境浮躁,民間資本不愿投入科技企業,創業企業轉型阻力大,記者在此選取三位企業家典型心態。
堅守難——民間資本投向科技領域渠道不暢
“我想把投資科技型中小企業作為一項事業長期堅持下去,但沒有渠道,很多民資圍著政治資源轉,想方設法撈快錢,沒人踏實做事,這個問題已相當嚴重”。云峰基金發起人汪建國告訴記者。
汪建國曾創辦五星電器連鎖超市,由于家電業利潤太薄,幾年前將五星電器賣給美國家電連鎖超市“百思買”,之后與馬云、史玉柱、虞眾等企業家發起成立了“云峰基金”。
汪建國說,“很多民間資本擁有人希望效仿美國模式,長期投資高科技產業并得到收益。但現在我們苦于找不到好項目,因為政府沒有搭建一個有效的信息平臺。雖然各地都在搞資本和項目對接會,但是形式大于內容的多。可以投資的企業,信息并不公開。”
“這幾年,國內投資基金開始起步,私募基金、天使基金和風險投資等數量增加很快,但是這個領域還缺少健全的規則”,汪建國說,一是法律法規不太健全。二是政府既當裁判員又當運動員,政府投資效率不高。三是沒有合理的稅收制度。比如,對天使投資和私募基金的稅收應該差別化,而現在并沒有區別,導致沒人愿意當“天使”。
“民營企業不是要特殊政策,而是一個市場上公平的待遇就行。但是這個做不到,資源在政府手上,如果有自己的公司,肯定給自己的公司了。”汪建國說,另一個問題是,政府過度關注大型民營企業,而不是中小民企。
轉型難——科技企業沖破慣性阻力大
“在中國的企業里,從員工到投資者,都已經習慣了高投入、高增長的模式,一旦企業想放慢腳步談轉型、上管理,很多人腦子轉不過彎兒,超出了他們的承受能力。轉型過程中不虧損談何容易?但我們必須著眼長遠。”金和軟件董事長欒潤峰說。
北京金和軟件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最大的協同管理軟件服務商。因為其高成長性,金和軟件曾連續兩年榮登《福布斯》中國潛力企業榜,是協同管理軟件行業唯一上榜企業。然而,就是這樣一家業內知名企業,在轉型道路上卻備受煎熬。
“國內軟件行業近年來雖然發展很快,但多是基于軟件產品,很少有提及軟件服務這個層面。從2009年開始,我們提出了向服務轉型的口號”。欒潤峰說。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轉型給企業帶來的震蕩引起了方方面面的不滿。
欒潤峰還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因為在改變業務模式和研發等方面加大投入,公司2011年第一次出現了虧損。而這次虧損引來的質疑聲更大。“2011年,我經歷了公司歷史上最大的困難期。有的員工懷疑,公司經營是不是不行了。還有來自客戶的質問,公司究竟還有沒有能力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
“轉型對大多數人來說,就如同黑夜里爬山,你無法預知什么時候到達頂峰,下一步會怎樣。所以在轉型的時候,股東不理解你,員工不理解你,客戶也不理解你,只能靠企業家本人在撐著。如果企業頂不住壓力放棄轉型,回到原來的老路子上,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欒潤峰說。
轉型付出的成本是值得的。2012年上半年,金和軟件的收入情況明顯改善,并重新盈利。對于轉型路上遇到的種種挫折,欒潤峰依然覺得“不堪回首”。
“你頂一天還行,可是要頂一個漫長的時間,太難了!我們是轉過來了,但還不能說順利。轉型過程中不虧損談何容易?實際上,在所有人里面,往往只有企業老板想轉型。老板為什么想變?他是從長遠利益考慮。但如果決策者都頂不住壓力,其他人干嘛要變呢?我覺得,這是轉型難的重要原因。”
創業難——企業家找不到創業興奮點
“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的發展、分布已經達到一定規模,要想從零發展就難了,現在的創業門檻可以說越來越高,很多想創業的人心有余力不足。”河北保定市高新區創辦者之一、高新區管委會原主任、“中國電谷網”負責人馬學祿說。
馬學祿說,“特別是在高新技術領域,創業難不僅僅是錢的問題。近30年,全球新產業、新產品升級越來越快,往往一個產品就可以絕殺一個行業,如蘋果公司,顛覆了手機、電腦、電視的概念,將高精尖科技、商業模式、文化傳播模式都凝聚在一款產品上。”
馬學祿任保定高新區管委會主任以及退休后,接觸過形形色色、大大小小、或成或敗的企業家,“我現在明顯感覺到,民營企業家做企業的信心不是很亢奮、很激動、很激情。很多人找不到創業的興奮點,其中不少人正在考慮賣企業,不干了。”他說,“之所以出現這個局面是由于綜合性的社會問題導致的。其中,一方面有企業家浮躁的問題,總以為一個企業三天兩早晨就能做起來,總把奇跡、特殊當成一般,總把偶然事件堪稱必然事件;還有一方面是政策環境、地方政府導向問題。
馬學祿說,“國企在部分行業的壟斷將民營企業擠壓得太厲害,壓制了民間創新。很多機構、部門、政策都應該整合,國家宏觀調控重點應該調控條塊分割,增強各種要素的集成度,而政府恰恰沒在這方面下功夫。還有,有些地方政府的領導下企業調研都去好企業、大企業,很少光顧中小企業。其實,大企業也是從小企業發展起來的,而且60%以上的就業在中小企業,因此中小企業沒有創新活力是非常危險的。”
馬學祿感嘆道,“我認為,今天的創業激情已經跌到20年來的谷底,現在的關鍵是如何恢復創業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