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大利亞悉尼市西部卡布拉馬塔社區,不同種族和膚色的病人經常光顧一家中醫診所,診所醫生韋國慶除為眾多病患看病外,還親自煎藥,常常周末也要營業。韋醫生的工作,在習慣了周末不加班的當地人看來,無疑是苦差事。
然而,作為澳大利亞中醫學會會長,韋國慶卻并不覺得苦。在診療間隙,他告訴記者,海外中醫長期以來在夾縫中生存,常需面對誤解、歧視和各種不便,這決定了從業者只有憑借自身醫術證明中醫的療效,贏得尊重和發展。
韋國慶的生存之道折射了幾代旅澳中醫的集體記憶,其背后是海外中醫在與西方主流社會的碰撞、融合中,艱難進步和發展的復雜歷程。
爭議猶存 療效為王
回望百年前,中醫伴隨淘金華人傳入澳大利亞,與主流醫學思想和臨床實踐碰撞、磨合,歷經坎坷磨難。直到20世紀70年代后,中醫尤其是針灸等醫科才正規引入澳大利亞。隨后,更多來自中國大陸的專業中醫師移民澳大利亞,使當地中醫獲得快速發展。
然而,由于長期缺乏立法規范,中醫長期被排斥在西方主流醫學之外,不僅缺乏規范,還遭受種種無理限制。譬如,澳當局仍禁止進口某些其認為“有毒”的中醫藥材。這導致中醫發展空間狹窄,業內不免魚龍混雜。
近年來,在中醫地位提升背景下,某些所謂西方科學人士出于狹隘的行業利益和門第偏見,更是加緊攻擊、抹黑中醫。去年年初,400多名澳大利亞西醫和一些“科學人士”簽名反對大學開設中醫教學課程,并指責中醫為“江湖騙術”。接著,默多克大學一個研究團隊發表論文稱,通過對幾種中成藥樣品的DNA分析,發現其中含有有毒成分云云。
不管顯得何等“科學”,“科學人士”們無法否認:全澳中醫及針灸診所每年服務大約280萬人次,80%的病人以英語為母語,全行業營業額上億澳元。中醫藥已成為造福澳洲民眾的重要保健選擇,其功效贏得了當地廣大有識之士的認可。
悉尼韋斯特米德醫院外科醫生瓦萊麗·馬爾卡說,人們應當看到,包括中醫在內的傳統醫學采用自然療法,在治療不少慢性病方面有其獨特療效,這是其得以在澳立足的根本原因。西醫學界對此應當有所反思,對其他醫學門類應持包容和借鑒的態度。
西悉尼大學補充醫學研究中心主任艾倫·本索森介紹說,1/3的澳大利亞人使用過包括中醫藥在內的補充療法,澳大專院校教授相關學科已有20年歷史,中醫等補充療法日益為普通民眾接受。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副州長安德魯·斯托納告訴記者,他曾親身體驗過中醫的神奇療效。他說,相信中醫將以其獨到功效成為澳洲民眾的重要醫療選項。
規范化任重道遠
從2011年7月開始,中醫按照此前確立的中醫法在澳獲得正式注冊,成為官方承認的專門行業。此舉使澳大利亞成為第一個以國家立法方式承認中醫合法地位的西方國家。
本來,中醫注冊有望成為規范中醫的契機,然而苛刻的注冊條件和混亂的審批過程卻使中醫在澳前途蒙上陰影。
根據澳國家中醫局數月前頒布的某些注冊標準。英語為第二語言或未完成英語國家5年全日制大中專教育的中醫師申請人,雅思考試每科必須達到6分,方能給予注冊;若通不過語言關,申請人將被打入另冊,成為“有條件注冊”者,甚至喪失行醫自由。
據澳中醫學會對其上千名會員所做的統計,目前通過注冊者僅為13%;有條件注冊者為87%,其中限制注冊者為25%。盡管相關條款有助于規范行醫,然而這種偏重語言而輕視醫術和臨床實踐的標準,意味著某些醫術精湛、經驗豐富且能與患者進行英語交流的老中醫,可能因通不過語言關而受到限制乃至被迫結束行醫生涯。可見,中醫注冊的副作用不容小覷。
澳國家中醫局一位不愿公開姓名官員告訴記者,當局實行中醫注冊的宗旨,并非為發展中醫,而僅僅為最大限度確保患者福祉。對此,一些中醫界人士指出,以有失偏頗的標準剝奪患者獲得優質中醫服務的權利,同樣是對患者不負責任。
可以預見,今后中醫業界與失當監管沖動之間的博弈將是長期而艱苦的,中醫規范化過程難免坎坷與反復。
在中醫界仍然為公正注冊斗爭之際,澳中醫的發展新趨勢讓人們看到了海外中醫行業自律、自強的光明前景。當前,澳大利亞中醫多以個人門診形式存在,但行業內部的聯系和聚合力不斷強化,行業組織功能日趨健全,已初步形成規模可觀的中醫行會群體。以澳大利亞中醫學會為例,該會目前會員上千,分支組織遍及澳主要城市,其功能涉及為會員提供行業資訊、技術培訓、行業自律等方方面面。
在相當長一段時期,海外中醫無法進入西方主流醫療保險系統。近年來,澳中醫行業組織積極努力,并取得重要突破。目前,澳大利亞中醫學會已經獲得眾多私人保險機構認可,使中醫診療賬單進入保險覆蓋范圍,從而大大舒緩了限制中醫普及的瓶頸。
借船出海或有助促融合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近年來,海外中醫贏得更大發展空間的根源除療效之外,更重要的還在于中國國力日益強大,軟實力不斷增強,東方文化日益贏得與西方文化對等的交流互動平臺。在此過程中,中西醫交流日益密切,影響力日隆。
早在2010年1月,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政府就簽訂了在悉尼設立“康平高水平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的諒解備忘錄。
就如何促進中醫更好“走出去”,更好與當地社會文化相融合,澳大利亞康平國際醫療集團董事長、著名華人醫生陳星惠告訴記者,在海外特定環境下,中醫通過與當地主流醫學相結合,在行業標準、資質認證、教育培訓等領域實現“借船出海”,便于贏得更為有利的發展機遇。
2011年10月,由中澳兩國政府部門主辦、康平國際醫療集團承辦的“2011年首屆澳大利亞中西醫結合國際研討會暨展會”在悉尼隆重舉行。會上,新南威爾士州政府、科研院校和企業以及中國政府有關部門簽署了《中澳中醫藥科技創新合作聯盟》等11個推進中西醫結合發展的協議。
作為上述項目的重要參與方和見證者,陳星惠特別指出,中西醫結合從低到高大致可分為三個層次:第一,中西醫科合署辦公,但各自收治患者,少有溝通;第二,中西醫科在合署辦公基礎上互相溝通與交流,甚至就具體病例實施會診;第三,建立專業化中西醫結合醫院實體,使中西醫科在臨床、科研和教育方面實現高度融通。
陳星惠認為,像康平高水平中西醫結合醫療中心這樣由雙方政府支持、民間投資、中西醫結合、本土化運作的模式是順應大勢的明智之舉,有利于積極引導中醫“人、財、物”走出國門,有利于中西醫結合走上正規化、體制化、現代化軌道。
中西醫實現高水平結合,無疑有利于中醫“借船出海”,適應西方行業標準,并推動業界在尊重中醫發展規律基礎上,構筑本土化的中醫藥管理、培訓、研發和質量控制體系,從而使中醫這門古老的東方醫學在異國他鄉煥發青春活力,以其獨特的理念和療法,造福當地民眾,弘揚中華養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