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展望年終報道]2012年全球重磅公司新聞
|
|
|
2012-12-28 作者:本報國際部整理 來源:經濟參考報
|
|
|
【字號
大
中
小】 |
1、伊士曼柯達申請破產保護 全球影像業的遲暮巨人美國伊士曼柯達公司還是要走了。1月19日,柯達向紐約一家破產法庭申請破產保護,著手進行業務重組,標志著擁有131年歷史的膠片之王在數碼技術沖擊下黯然退位。業績數年不振的柯達原本希望轉型為打印機廠商,并展開最后一搏,但因膠片業績下滑,加之退休員工帶來的負擔過重,導致這一嘗試最終失敗。公司目前計劃以5.25億美元出售約1100項數字成像技術專利,用以償還破產時的貸款。 關注度:●●●●○ 點評:“串起每一刻,別讓它溜走”。再見,柯達。 2、“臉譜”首次公開募股創紀錄 社交網絡“臉譜”(Facebook)5月17日在美國股市收盤后進行首次公開募股(IPO),18日登陸納斯達克上市交易。憑借160億美元的IPO規模和超過1000億美元的估值,“臉譜”成為全球第一大互聯網公司IPO案例。以當時38美元的發行價計算,臉譜市值與亞馬遜相當,超過惠普、戴爾市值的總和。但因前期估值過高及市場對其盈利能力嚴重質疑,“臉譜”上市后未受追捧,首日險些跌破發行價,隨后股價一路走低,9月初終遭“腰斬”。 關注度:●●●●○ 點評:好似高科技泡沫“昔日重來”,臉譜Style,可以休矣。 3、諾基亞等傳統手機巨頭消沉 曾在手機行業風光無限的諾基亞、黑莓、摩托羅拉等廠商在智能手機時代的競爭中掉隊。諾基亞6月14日公布了重組消息,全球裁員約1萬人,高管團隊大洗牌,并出售旗下手機品牌Vertu。年底,諾基亞又宣布,因面臨現金流問題,將以1.7億歐元的價格出售位于芬蘭首都赫爾辛基附近的總部大樓。8月份,被谷歌收購的摩托羅拉被進行“手術式”重組,全球大幅裁員,關停至少1/3的辦事處。曾占美國智能機市場半壁江山的黑莓手機如今的公司市值與3年前巔峰期相比已損失了90%以上,制造商RIM面臨生死決策。智能手機應用平臺成為決定廠商命運的關鍵,當前市場已被蘋果和安卓系統瓜分,曾經的大佬何去何從? 關注度:●●●●○ 點評:巨人也有打盹的時候,但這回睡得太沉,還能醒嗎? 4、巴克萊等歐美銀行卷入Libor操縱案 6月27日,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宣布,因巴克萊集團在2005年至2009年期間試圖操縱和虛假匯報Libor和歐洲銀行同業歐元拆借利率,對其處以2億美元罰款,拉開全球監管層對大銀行libor操縱案的序幕。瑞銀(UBS)年底與美國、英國及瑞士的監管機構就該案指控,以15億美元達成和解。天價罰款已經開始對歐美銀行的運營產生負面影響。 關注度:●●●●● 點評:“黑名單”上還有誰? 5、蘋果三星雙線作戰無休止 今年,韓國三星電子公司和美國蘋果公司以對方侵犯專利為由在全球上演專利訴訟“馬拉松”,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和三星首席執行官崔志成曾尋求和解,但最終失敗。8月24日,美國一家聯邦地方法院的陪審團在加州圣何塞聯邦地方法院裁定,三星侵犯了美國蘋果公司6項專利,需向蘋果賠償10.5億美元損失,但此后歐洲多家法庭做出有利于三星的裁決。9月,蘋果發布新一代智能手機iPhone5,三星則推出GALAXY NOTE II,商業大戰再度燃起。 關注度:●●●●● 點評:鶴蚌相爭未了時,誰人竊喜作漁翁。 6、美國《新聞周刊》向印刷版說再見 美國知名新聞類周刊《新聞周刊》10月18日通過網站宣布,明年將停止發行印刷版,全面轉向數字版。明年迎來80歲生日的《新聞周刊》今年12月31日將發行美國版期刊印刷版的最后一期!缎侣勚芸窙Q定集中精力,在增長勢頭迅猛的數字閱讀領域加速擴張,推出全球統一的數字版本,定名為“全球新聞周刊”,以付費模式來提供支持,同時通過電子閱讀器和網頁來發布內容。與其它美國雜志、報紙一樣,《新聞周刊》近年來持續面臨廣告用戶銳減、發行量下降以及讀者轉向新興媒體這三大挑戰。十年前,周刊的發行量超過400萬份,到去年已經降至150萬份,并處于虧損狀態。一周7天、一天24小時的全新網絡生存方式將是它和其他傳統媒體將要面對的未來。 關注度:●●●●○ 點評:在美國很出名的新聞博客網站《赫芬頓郵報》莫非就是紙媒的明天? 7、沃爾瑪身陷多國“行賄門” 全球零售業巨頭沃爾瑪百貨公司11月15承認,在美國和墨西哥政府調查沃爾瑪在墨行賄事件的同時,公司正就在巴西、印度等國行賄的傳言進行調查。沃爾瑪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的一份公開宣言稱,正調查可能違反美國《反海外腐敗法》的行為。宣言說,至10月31日,圍繞腐敗進行的9個月的內部和外部調查花費達到9900萬美元。沃爾瑪說,自2011年就遵守《反海外腐敗法》進行內部調查以來,對存在違反該法行為的傳聞進行了確認,并提高重視。 關注度:●●●○○ 點評:一個巴掌拍不響,應該查查沃爾瑪把錢都給了誰。 8、星巴克避稅承壓自愿繳稅 迫于社會輿論譴責逃稅的壓力,星巴克咖啡連鎖公司12月6日稱,不管公司在未來兩年是否盈利,都將向英國政府繳納約2000萬英鎊(約合3200萬美元)企業所得稅。路透社10月份曾稱,星巴克過去三年未向英國繳納任何企業所得稅,其避稅途徑之一,就是英國分公司向荷蘭分公司支付商標使用權在內的專利費以抵免稅收,此舉引發公眾對跨國企業涉嫌逃稅的廣泛批評。據報道,蘋果等公司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最先發明了這種避稅策略,業內俗稱“雙層愛爾蘭”加“荷蘭三明治”。谷歌、亞馬遜、微軟等跨國巨頭都利用此法進行避稅。歐美多數國家面臨嚴峻的財政緊縮形勢,美、法、英、意等國政府都有修補稅收漏洞的打算,未來再想找到“避稅天堂”可就難了。 關注度:●●●●○ 點評:避稅,以前是跨國公司的通行證,今后恐怕會是它們的墓志銘。 9、ICE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 洲際交易所集團(ICE)與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12月20日聯合宣布,洲際交易所將以現金加股票的方式并購紐約泛歐交易所集團。根據協議,洲際交易所集團總計將支付82億美元,在這項交易完成后,紐約泛歐股東將擁有ICE大約36%的股份,預計交易將于2013年下半年完成。如果獲得歐美監管機構的批準,合并后的公司將成為一個囊括市場、農業、能源、大宗商品、信用衍生品、股票和股票衍生品以及外匯和利率交易等在內的全球頂級交易所集團。此前德意志交易所差一步就并購了紐約泛歐,但被歐盟委員會以涉嫌壟斷之名叫停。 關注度:●●●●○ 點評:曾覬覦紐交所的納斯達克,你和元芳怎么看? 10、豐田“突然加速”問題集體訴訟在美和解 日本豐田汽車公司12月26日宣布,公司同意支付11億美元賠償金,與美國集體訴訟原告達成和解。這一金額有可能是美國汽車行業訴訟最高和解金額。 這一訴訟主要是圍繞豐田車“突然加速”的問題。豐田并未在和解協議中承認有過失。2009年年底至2010年8月,豐田因質量問題在全球召回問題車累計約1000萬輛,估計損失超過31億美元,大規模召回事件已導致豐田汽車品牌價值下跌。 至此,與2009年至2010年大規模豐田汽車召回相關的三大集體訴訟,目前有兩例已達成和解。11月14日,豐田以2550萬美元與投資者達成和解。僅剩的“電子節流閥有缺陷”訴訟,豐田因美國方面的調查結果有利自己,決定堅持到底,以證清白。 關注度:●●●●○ 點評:對于維權乏術的中國消費者而言,本案值得借鑒。
|
|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產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