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新華社發(許叢軍 攝) |
近年來,蔬菜價格快速上漲成為物價上漲的“推手”。為平抑蔬菜價格,國家開始探索建立主要蔬菜品種價格穩定機制,建設平價商店成為新形勢下穩定農副產品價格的重要手段。但是,《經濟參考報》記者在海南調研時發現,平價商店生存狀況兩極分化,一些經營者反映效益不高,很多是賠本賺吆喝;而另一些則表示“人財兩旺”,期待擴大規模。
有店無基地 平價難維系
據海南省物價部門介紹,目前海南各市縣設立的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主要以兩種形式為主,即在消費群體集中的社區建立農副產品平價商店,以及依托大型超市建立農副產品平價專營區。按照計劃,今年將在海南各市縣建成20個社區平價商店和64個超市平價專區。
但記者調查發現,很多平價店在經營一段時間后,部分蔬菜的價格漸漸“上來了”,一些消費者也發現了這一現象,并開始質疑平價店的經營問題。
業內人士向記者透露,目前一些平價店的蔬菜供應量難解市場需求之渴。海口市每天蔬菜銷售量為1200噸,但受門店規模和供應渠道限制,通過平價菜店銷售的蔬菜還不到40噸。
海南省物價局綜合調控處處長史凡民解釋說,平價店的建設必須建立在擁有較大蔬菜生產基地的基礎上,而一些平價店在擁有較少甚至沒有蔬菜生產基地的情況下,開始在各大社區布點設立平價商店,其所售平價菜實際上還是從大型蔬菜批發市場購進。“供菜渠道太依賴于批發市場,價格就會隨著市場波動。市場價格高,平價店就難維持平價。”
海口市一家平價店不愿透露姓名的門店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在夏季時,海南高溫使蔬菜產量下降,他們不得不去批發市場和菜販子搶菜。“這樣一來,原本平價菜店能夠產銷對接、減少流通環節的優勢就沒有了。”
成本偏高 虧本運營
在海口市板橋路上一家社區平價商店,《經濟參考報》記者早上7點就來到了現場,本應是早市交易的高峰期,可店鋪內只有2位顧客,經理小鄧正忙著整理大白菜。記者看到,在這個經營面積達120平方米的店鋪內只留出不到10平方米的空間用于擺放平價蔬菜,貨架上數十種菜品大多開始發蔫變質,而小鄧整理的大白菜早已被剝成了“菜心”。小鄧說,現在來店里買菜的人越來越少,“菜都不敢多進,每種蔬菜一次最多進10斤貨,可要幾天時間才能賣完。”
記者調查發現,類似于板橋路平價店的情況廣泛存在,根本原因在于經營成本偏高。旗下有多家平價商店的海南中平聯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部經理韓鵬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開設一家100平方米左右的門面,每個月房租高達8500元,水電費約3000元,工人工資約1萬元,每個月固定成本就要2萬元左右。根據目前經營情況,生意好,每月銷售額能達到10萬元,按經營利潤率10%計算,純利潤只有1萬元,這樣算下來,每個月要倒虧1萬元左右。
海南中平聯合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胡建忠也承認,盡管旗下的門店日銷售額都在萬元左右,但也只能保持基本的日常開支平衡,并沒有什么利潤。“每個門店光投資需要50萬元到100萬元,一兩年內不考慮收回成本,現在以聚攏人氣、打造品牌和信譽度為主。”
胡建忠說,現在海口的平價菜店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店少、菜缺、配送中心小”。“降低流通環節的成本要解決整車調運的問題,但是目前的門店分布和蔬菜需求量都讓調運配送成本偏高。”以葉菜為例,大概30家門店的需求量才能讓配送成本降到最低,但是現在海口市平價菜店還遠遠沒達到這個數量。
羅牛山平價店的一位工作人員向記者透露,有時為了拉客源,只能虧本下調蔬菜價格。像羅牛山種植基地的蔬菜批發價與市場零售價基本持平,小白菜批發價每斤2元左右,但到平價店里卻只有1元多,“為保證平價,舍棄利潤是肯定的了。”
超市專區 火爆發展
與部分社區平價商店不同,一些超市中設置的平價專區卻人氣頗旺,銷售火爆。
三亞天成超市是當地一家擁有5000平方米的大型超市,2011年10月,在政府的鼓勵下,超市在其原有生鮮區的基礎上,開設了25平方米的平價蔬菜專營區,并按照三亞市平價農副產品品種目錄專門銷售20多個品種平價蔬菜。據該超市生鮮經理宋文波介紹,超市過去就有生鮮專賣區,擁有專業的銷售管理人員和相應保鮮售賣設備,開設平價蔬菜專營區,基本上沒有新的投入。
專營區建成后,由于菜價實惠,吸引眾多市民前來選購,蔬菜產品的銷量也從過去每天銷售1000多斤,猛升至2500斤左右,按照物價部門制定的補償標準,該超市每月能從政府獲得2.6萬左右的補貼金。“銷售平價蔬菜能夠保證收支平衡,政府的補貼就是我們的純利潤。”
宋文波說,銷售平價農副產品,最大的作用是提高企業品牌形象和顧客回頭率。據超市統計,自平價菜區營業以來,超市每天的人流量比以往增加20%以上,因為超市商品品類齊全,一些顧客還能順道購買其他貨物,使得超市總收入大幅上漲。前不久,天成超市又向物價部門申請,希望在超市內開設800平方米的農副產品平價專營區,由原來只賣平價蔬菜,變成出售包括糧、油、肉、禽、蛋、蔬菜等多類的平價產品。
看到了農副產品平價專區帶來的大量人流,產生了巨大效益,擁有14家超市的海南旺佳旺商貿公司也打算申請開設平價專區。據該公司市場部總監王光豪介紹,前不久,該公司已有7家門店通過政府部門審批,近期將對超市內生鮮專區進行裝修改造,盡快建成農副產品平價專區。“我們預計建成之后,超市客流量將會大幅提高。”王光豪高興地說。
建立基地 規模經營
作為一項重要的惠民工程,平價商店的健康發展與公眾生活息息相關。這一惠民工程究竟該如何惠民,平價菜店又該如何發展,成為業內人士關注的焦點。
三亞市物價局副調研員陳金波說,目前三亞共有6家平價商店,主要以進駐大中型超市,開設平價菜專區的形式進行運營,“這樣做符合社會分工的趨勢。”他說,目前三亞對每個平價商店試行平價蔬菜配額銷售,各超市可銷售2000斤至3000斤“補貼”蔬菜,超過配額,由經營者自主定價。“一開始擔心平價菜賣完了,超市就會漲價,后來發現,后續補充的蔬菜價格還是平價,原因很簡單,超市提價只會損失顧客,這樣做得不償失。”
“我覺得只有超市才能真正做到平價。”海南旺佳旺超市市場部總監王光豪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為了與大型超市進行競爭,本土超市大多采取舍棄生鮮產品利潤的辦法,吸引顧客。
“農副產品銷售利潤率極低,平均毛利潤率在10%至20%之間,扣除各項人口開支,能維持收支平衡就不錯了。”超市主要希望通過拉動人流,順帶銷售食品、家用產品和服裝等利潤率較高產品來獲利。王光豪說,自從政府開始推進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后,各個超市都希望參與進來,“畢竟政府的公信力是做生意的最好招牌。”
陳金波說,省級部門推進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建設,在社區平價商店和超市平價專營區都有具體任務,“每一類都要建幾個不一定符合地方實際,我們倒是希望多一些超市平價專營區。”
史凡民則表示,政府部門配額補貼超市,適合在緊急狀態下實施,如果長期進行補貼,一是財力吃不消,二是缺乏獨立性,容易被“綁架”。他說,目前海南省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建設主要借鑒廣東等地的經驗,政府部門通過運用價格調節基金推進蔬菜大棚生產、冷藏設施建設和平價商店等三項建設,來改變長期以來物價部門只對農副產品終端價格進行調控監管的做法,使價格調控監管延伸到生產、流通和零售環節,形成完整的價格調控鏈條。
“平價超市專區能夠快速見效,但并沒有從根本上減少流通環節。”史凡民說,這一方式比較適合平價店建設初期。要解決經營存在的問題,還要從保障流通的根子上解決。根據海南省的實際情況下,物價部門實際上鼓勵企業個人優先建設蔬菜生產基地,在自身蔬菜供應有充分保障的情況下,再大規模推進平價商店網絡建設。這樣一來,各經營單位能夠通過降低生產成本,壓縮流通環節,從而讓利于民。
“未來的發展趨勢是各社區連鎖平價商店擁有大量蔬菜生產基地,降低成本,產生效益。”史凡民說,根據國家發改委對建設平價商店的指導意見,建設平價菜店的基本原則是“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產銷對接,降低成本”。
中山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毛蘊詩在評論廣東平價商店建設情況時也指出,平價商店長期生存的關鍵是市場化運作。在其建設初期,政府應當給予一定政策優惠和選址支持,但重點在于要推動平價商店市場化、企業化運作,使其找到可以長期生存的運營模式。
海口市物價局副局長吳真和表示,目前海口大量社區平價商店在經營方面遇到困難,原因很復雜,物價部門準備積極發展平價菜店運營新方式,比如在居住人口密集地段設置平價商品流動車,在各大農貿超市設置部分免除攤位費的公益攤位等等。
“當前平價概念的普及,比平價菜店的普及更加重要。”史凡民說,“未來借助供銷系統體系優勢建設農副產品平價商店,可能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
相關鏈接
平價商店的概念發端于上個世紀70年代成立的新加坡職工總會平價合作社,其主要運營方式是工會會員交納20元的股金成為合作社會員,工人憑證可在該超市購買到比其他超市售價低10%至15%的商品,同時,到了年底,會員還可獲得分紅。因為所售商品價格低,服務質量有保證,贏得社會廣泛贊譽,同時,其成熟的商業模式也逐漸成為大家模仿的對象。
目前,我國各地平價商店的建設如火如荼。今年9月14日,廈門宣布在全市57家平價商店推出平價菜,承諾蔬菜零售價低于本地同類市場均價15%;9月25日,合肥市物價部門正式啟動節日“惠民菜籃子”工程,在全市80家商超市場供應低價農產品;10月30日,山西省物價部門宣布將加快建設平價商店,預計2015年基本形成覆蓋城鄉的平價菜店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