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曾經口碑名聲都很好的瑞士銀行業,因嚴格保護客戶私人信息,這些年與列支敦士登、英屬維爾京群島一起,成為被美國、德國的稅務部門窮追猛打的對象。
本月4日,瑞士聯邦財政部發布公報稱,同意其金融機構向美國稅務部門通報美國公民在瑞士境內賬戶的有關情況。這是否意味著最為堅固的"金融隱私堡壘"被攻破?
瑞士聯邦財政部4日發布公報稱,根據瑞士與美國3日在華盛頓草簽的一份協議,瑞士同意其金融機構執行美國“海外賬戶納稅法案”,向美國稅務部門通報美國公民在瑞士境內金融機構賬戶的有關情況。
根據雙方協議,瑞士金融機構無需向美國稅務部門通報美國公民在瑞士的養老金、財產損失保險等賬戶信息。這一協議需經過瑞士聯邦議會上下兩院批準方能生效,協議具體內容需待雙方正式簽字后才能予以公布。瑞士銀行家協會和瑞士基金協會4日分別發表聲明,支持瑞美兩國就美國公民在瑞士金融機構賬戶問題上積極尋找解決方案。
根據美國2010年3月18日生效的“海外賬戶納稅法案”有關規定,外國銀行、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對沖基金必須將美國公民賬戶信息交給美國稅務機構,否則將被視為不與美國政府合作。若“不合作”的外國金融機構在美國有收入所得,美國將對其在美國收入課以30%的懲罰性稅收。
北歐小國瑞士的支柱產業是金融業,嚴格的《銀行保密法》為瑞士銀行贏得全球客戶的信任,也吸引了境外大量存款。但隨著金融危機的來臨,"避稅天堂"這個不太好聽的名字也扣上了瑞士的頭頂。
新聞鏈接
國土面積只有4萬多平方公里的瑞士坐擁大大小小銀行5千多家,其中每1400多人就有一家銀行辦事機構。瑞士在國外還開設400多個分行,而國外銀行在瑞士的機構也有200多家,可以說沒有銀行就沒有瑞士,從這個數量級就不難算出瑞士銀行是全球資產規模最大的銀行。
不過在這兒存錢待遇不同于其他銀行,儲戶不但得不到利息反而要向銀行繳納管理費,即便如此全球仍有1/3的私人財產存在這里,因為它有極其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套用一句電影臺詞"就是打死也不說"。
正因為它的隱秘性,缺乏透明度,各國政要、商業巨子、演藝明星都很踏實的把錢放在瑞士銀行,而它也因涉嫌幫助客戶逃稅飽受外界詬病,有個雅致的名字"避稅天堂"。
然而從2009年美國政府掀起查稅風暴后,瑞士銀行開始向美國開口了,雙方簽署了一份可以繞過瑞士銀行保密規定的查稅協議,并先后向美國查證部門提供的近5000份客戶資料,協助美國政府海外追金。有分析說,"避稅天堂"或將不再是富人資產的保險庫。
曾經被客戶大贊"守信譽"的瑞士銀行業,未來可能會向各國稅務部門開口子,而"避稅天堂"或將也會失去它的優勢。這究竟是瑞士銀行心甘情愿之舉,還是不得已所為?中國農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向松祚對此作出分析。
向松祚:瑞士的銀行保密法已經有70多年的歷史,任何機構、任何人到瑞士去詢問客戶的存款或者賬戶信息,他完全有權利拒絕回答。這就使得世界上很多富人包括一些有過犯罪記錄或者逃稅人把帳戶開到瑞士銀行里去,有人甚至達到了數百億美元或者數千億美元的規模。
在2009年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案例,最后以瑞士的妥協告終,瑞士聯邦銀行等把超過4000多個客戶信息交給了美國稅務當局,美國稅務當局根據這個發現確實有一些美國公民在海外偷稅漏稅的情況,所以我想達成這次的協議,瑞士聯邦政府是迫于大勢所趨,當然更主要是迫于美國政府方面的壓力。
現在瑞士聯邦政府和瑞士銀行很難再拒絕全球的這種要求,或者他們很難再抵擋這種全球的主流態勢,因為各國政府現在都在加大反腐的力度,除了把人抓起來以外,還要把偷逃的財富追回來。
G20的多次會議上都談到如何監管避稅天堂的問題,對于美國來講,因為他是一個全球性征稅的國家,只要你是美國公民,在全球任何地方賺的錢都必須要繳稅,確實有一些美國公民他們在海外賺了錢不想交稅,美國政府為此非常惱火,這當然不僅僅是錢的問題,主要是一個社會公正的問題,在這一點上我想瑞士聯邦政府也好,瑞士銀行界也好其實他們認清了世界的趨勢,這就是他們有愿望來修改銀行保密法的原因。
盡管各國的稅法有差別,但是我想反對偷稅漏稅各國都是一致的,我相信對避稅條款也會做出相應的修正,當然這個修正不可能是整齊劃一的,各個國家還有一些避稅天堂來說,有一些避稅是合理的,有一些是不合理的,不合理就要進行相應的改正。
對于瑞士采取這個辦法以后會不會削弱瑞士金融中心的地位,在短期來講瑞士銀行協會他們也做過一些評估,短期肯定是有一些影響的。從長期來講其實這個影響不是很大,原因很簡單,瑞士它能夠成為一個重要的離岸金融中心或者歐洲一個主要的金融中心,主要還是因為產品非常的豐富,金融服務非常的周到,而且各方面的交易費用也很低,我想這個是它的主要的優勢,至于客戶保密,過去特別在動蕩的年代肯定對他是個很大的幫助,但是現在全世界大的格局變化的條件下,瑞士率先走一步也許在長期來講他會更加贏得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