較高的城市化水平、知識經濟獲得較大發展和農民的職業化,是創意農業形成和發展的基礎條件。創意農業興起時,西方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平均達到70%以上,人們在解決溫飽和滿足基本生活需求之余,對提高生活質量、優化生活方式、改善生態環境等提出了更高的物質與心理需求,高水平的城市化率成為創意農業產生的基礎條件。90年代末,發達國家的經濟形態逐漸向“知識經濟”轉變,“創意”成為經濟發展的最重要驅動力(如英國知識資產對勞動生產率的貢獻達67%,美國創意階層人士占就業總人口超過1/3),“專業知識、知識化的人力資本、知識產權”成為創意產業的衡量標志。發達國家還將教育和培訓職業農民作為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手段,以保障農業人力資源的優質供給。
目前,我國已初步具備發展創意農業的基礎。2011年,我國GDP超過47萬億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城市化率超過50%,進入工業化中期后半階段和城市化進程轉折時期,城市人口對創意生產、創意生態、創意生活的需求與日俱增;“兩型社會”、“兩化融合”、“三化同步”等國家戰略的實施,為我國轉變發展方式、發展知識經濟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在“科教興國”、“人才強國”戰略推動下,截至2011年底,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達5800萬人,全國6.6億農村勞動力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占近60%,為發展創意農業提供了必要的人力資源保障。
近年,京、滬、川、渝、閩、粵等地開展了一些創意農業項目,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創意農業。圍繞都市郊區開展的創意旅游,是目前國內創意農業較為普遍的模式;以節慶會展為平臺的創意營銷以及創意農產品發布會、創意農業大賽等產品推廣活動,推動了創意農業與消費市場的銜接。
但是,相較于發達國家創意農業,我國創意農業發展尚處起步階段,存在不小差距。首先,缺乏創意農業的戰略規劃和總體設計。大多數創意農業均為自發形成,個體經營居多,布局凌亂,各自為戰;政府也沒有專門的政策支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缺乏,形不成規模效益和優勢品牌。其次,創意農業知識含量低,產業鏈條短,品牌意識薄弱。創意農業主要被理解為郊區觀光、旅游農業。不少創意農業簡單模仿,同質化嚴重,生產粗放、產品粗糙,品牌缺乏文化內涵和產品創新動力。第三,缺乏創意農業專業人才,特別是具有創意理念的高素質農民和產品品牌運作高層次人才。我國創意農業領域掌握宏觀經濟、產業格局、整合營銷、品牌管理、文化開發的復合型人才數量較少。農業勞動者素質整體不高,在接受新觀念、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參與市場競爭等方面面臨較多困難。最后,大量創意農業資源未得到充分開發。我國老少邊窮地區絕大多數具有優良的自然環境,獨特的歷史文化,濃郁的民族風情,由于觀念落后、人才匱乏,這些寶貴的創意農業資源沒有得到有效開發。
要實現我國創意農業快速健康發展,就要加大對創意農業的總體規劃和引導,盡快出臺與《全國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1-2015年)》相配套、推動創意農業發展的政策,提供創意農業發展專項資金,重點支持產業關聯度大、帶動能力強、與農民聯系緊密、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創意農業項目,形成一批創意農業品牌。
在富裕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率先試點發展創意農業。由于我國富裕地區具備開展創意農業的物質基礎,而中西部老少邊窮地區具備獨特的自然、歷史、文化和旅游資源,可以先對富裕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分別試點,發展都市創意農業和鄉村特色創意產業,獲取新經驗后,逐步推廣。
創意產業需要系統化的專業知識和創造力作為支撐。因此,建議發揮地方院校和科研機構對創意農業的綜合規劃、產品設計、技術研發、組織管理等優勢,通過入股、參股等方式參與“創業合作”,挖掘、創造能夠成為本地區標志的創意農產品品種和服務項目,積極注冊使用原產地標識和地理標志等。發達國家經驗表明,行業協會作為連接農業生產與市場的組織,對創意農業的商業開發、產業化發展、信息和技術推廣等作用重大。可以借鑒國外經驗,重點培育并發揮這類組織在創意農業中的作用。
我國應有計劃地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加快形成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的政策和措施體系,探索解決農民半農半讀、享受國家助學和免學費等教育優惠政策,為農民提供職業教育培訓服務,支持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職業農民培訓。通過提高待遇、提供城市戶口等政策優惠,引導農機人才、科技特派員、大學生村官等長期留在農業領域,成為創意農業帶頭人。
(作者單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