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股權質押這出“戲碼”,武漢國資系應該還會為新光的增持而焦慮。
11月16日,中百集團公告稱,已經躍升為公司第一大股東的新光控股集團將其所持有的中百集團無限售條件流通股6963萬股質押給陜西省國際信托股份有限公司,質押期為兩年。而這部分股份也是其所持有的全部中百股份。
“如此一來,新光進入到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局面。”一位不愿公開姓名的業內分析師指出,將目前所持有的股份質押,新光向外透露的信號是,這并非公司最主要的資產。但若是后期中百業績好,公司能獲得更大的收益,若是業績不如人意,將這不重要的資產質押,對新光后期的運營也不至于帶來多大影響。“這是一筆怎么算都劃算的投資行為。”
事實上,新光即便經歷了大幅增持,面對中百的控股權爭奪,新光仍然沒有多大希望。根據11月8日的公告顯示,目前,經過幾輪增持后,新光獲得中百10.22%的股份,從賬面上看,其持股比例已超過中百原大股東武商聯10.17%的股比。然而,在中百的前十大股東中,第八大股東武漢華漢投資同為武商聯控股股東,武漢國資委旗下公司,同時武商聯還與武漢中鑫投資為一致行動人,合計控股比例為12.89%。
看好中百前景
公開資料顯示,2011年12月-2012年4月,新光購入中百股份2695.81萬股,此時中百的股價在每股7.5-8.5 元。此后,中百股價持續下跌,
2012 年6 月,新光再購中百股份313.97萬股,彼時股價維持在7.36-8.01元。同年8 月,其再購190.25
萬股,此番股價維持在每股6.25-6.46元。今年9 月,
購入68萬股,股價略微回升至每股6.4-6.77元。今年10月,新光再度購入中百股份8.8萬股,價格為6.46元。11月8日,新購入226.28萬股,股價為每股6.1-6.15元。
按照加權計算的方式,新光后期增持的5.14%的中百股權,平均每股成本為7.73元,而這種財務投資耗費新光資金2.71億元。
“目前,中百的股價仍在下跌,每股接近6.2元。”上述分析人士指出,此前新光耗資頗多,目前還處于浮虧狀態,而將股權質押換取現金,彌補現金流的損失,也是一種合理的投資手段。
但新光增持的目的,仍然是看好中百的前景。在業績方面,中百積累起來的物流優勢,及在超市領域的運
作經驗和靈活業態方式,讓其深耕超市市場具有強大的優勢。
“中百雖然以超市為主,但其已開始涉足百貨類業態,這部分物業仍以自持為主。后期,若其與中商重組成功后,中商所持有的優質物業資產,則將成為其業績的重要來源。”上述人士解釋,這部分的物業升值空間,正被諸多資本看好。
中銀國際投資顧問熊天恩也表示,傳統零售企業的物業大都地處城市黃金地段,近幾年來,這些物業的升值空間大幅提升,而這也正是當前許多資本紛紛增持商業企業的重要原因。
重組再流產?
不過,新光對中百的增持要想獲得回報,中百與中商的重組將是其要邁過的第一道坎。
“新光每月一次的增持,讓中百的股權結構不斷變化,原則上來說,股權有紛爭的公司比較難通過重組審批。”另一分析人士也指出,距離重組方案出臺已經將近3個月了,目前仍然沒有最終的定論,可能也正是受上述因素影響。
在中百集團內部,針對重組的分歧頗多。“中百資產規模雖然多,業績狀況比中商好,但中商的資產大都是優質資產,且地處城市中心,兩者要拿到一個合理的股權置換比例本來就難度很大。”一位接近中百人士透露,兩個傳統商企,其中牽涉到的利益主體更多更龐雜,要協調好各種關系,難度并不小,此前公布的重組方案就曾無疾而終。
而在重組的關鍵節點上,中百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期內,公司凈利僅163.91萬元,當季凈利下滑比例高達96.22%。
“目前,中百的收入主要來自超市。”上述分析人士指出,其在湖北市場的深耕,已經達到一定集中度,省內的超市業務提升空間相對有限。“而百貨門店還處于市場培育期,且投資回報周期長,短期內將給其帶來較大的財務壓力。公司后期要做的,只有盡快理順重組事宜后,才能借助多種融資渠道,解決上述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