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復蘇疲軟,歐債危機后續影響難以預計,全球經濟再平衡過程中,中國未來經濟政策的取向正成為當前市場關注的焦點。在日前于天津舉行的2012中國國際礦業大會上,經濟學家及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未來經濟政策取向將轉為穩定的溫和增長態勢,重點將強調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是重要的政策落腳點。
全球經濟尋求再平衡 結構調整為政策重點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指出,全球經濟再平衡不僅僅是貿易順逆差間的平衡,更是經濟結構的調整過程。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世界經濟變成“雙速世界”,即發展中國家的增長與發達國家的衰退構成鮮明對比。
根據國際貨幣經濟組織(即IMF)預測,2012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只有1.2%,美國GDP增速2.2%,歐元區衰退的可能性達到80%。
對比中美兩個世界經濟大國,美國是消費為特征的經濟,消費在GDP中占比75%以上,而中國消費占比只有33.8%。中國是個投資驅動型經濟,投資占中國經濟的GDP占比是48.6%。
“通俗而言,世界經濟再平衡就是中國要更多消費、更少投資,美國則更多投資,更少消費。再平衡正在發生之中,這期間出現了當前世界經濟的下滑現象。全球再平衡過程中,中國將扮演積極角色。中國的擴大內需正是對世界經濟再平衡的巨大貢獻。”曹遠征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盡管在很多資源存量影響力上,中國可能不算是一個大國,但中國在增量上的影響不容忽視。
尋求可持續溫和增長 政策將穩定投資加大國債
巴曙松認為,今年宏觀經濟走勢大局已定,四季度增速預計將回到8%左右,今明兩年不會出現2008年至2009年期間經濟顯著回升的局面,中國宏觀經濟將在尋求平穩和可持續的增長下調整結構。
“中國宏觀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完整經濟周期起落,從2008年的低點,到4萬億投資帶動下到達2010年的高點,再逐步回落、探底。”巴曙松說。
發達國家高額的財政赤字,美國金融市場的疲軟和不穩定,歐債危機影響下歐洲經濟的緩慢衰退,使得市場對于未來經濟的預判和政策預期都更加審慎和保守。
根據IMF統計,中國作為投資增長型國家,曾在2011年出現國有企業投資大幅下滑的局面,宏觀經濟在今年前三季度也出現下滑探底局面,一度讓市場擔憂中國經濟是否會出現下行風險。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駐華代表處副代表穆爾塔扎?賽義德(Mr.Murtaza
Husain Syed,Deputy
Representative)認為,得益于恰當的政策反映,從9月以來的數據看,中國經濟已有企穩回升之勢,GDP增速的放緩可降低經濟過熱風險,中國經濟已出現軟著陸,預計2012年中國GDP增速會維持在7.8%左右,2013年將會是8.3%,CPI通脹也會維持在穩定水平。“就中期而言,中國需致力于將以投資驅動的經濟模式轉為更加可持續的模式,采取進一步放寬信貸等相應措施。”他說。
巴曙松分析,今明兩年宏觀經濟政策將是繼續尋找可持續的增長空間,尋找在新的經濟環境下的穩定的經濟增長點,更多的重點將放在保持平穩增長下的經濟結構調整。“與2008年相比,政策出手力度將更加溫和,更加關注結構調整,更加意識到大規模刺激可能帶來的政策成本。”他說。
政策落腳仍在擴內需 推動消費穩步增長
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堅持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必須要充分挖掘我國內需的巨大潛力,加快形成消費、投資、出口相協調發展,拉動經濟增長的局面。對于在初次分配中間提高工資收入的比重,在國民比重當中提高居民收入的比重,在“十二五”規劃中要求工資收入增長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相同步,而居民收入與GDP增長相同步。
曹遠征認為,未來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重點將延續經濟結構調整,而擴大內需將是未來經濟政策的重要落腳點。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要求,主要通過提高居民收入,擴大國內需求,重點便是擴大消費。
盡管中國經濟出現了降速趨勢,但城市化進程還在延續。一般認為,一個國家進入發達水平,其城市化率至少達到75%。就此比較亞洲出口導向型國家曾經的城市化進程,當前中國的城市化程度尚落后于那些亞洲國家。
“這就意味著我國仍有相當大的增長潛力,進一步推進改革,維持中國經濟8%左右的增速,尚可持續10年。”曹遠征說。
穆爾塔扎?賽義德認為,在外部需求逐漸下降、投資出現相應調整的情形下,中國政府應繼續采取措施推動國內消費增長。
巴曙松預計,在未來相關經濟決策會議上,中國政府在當前經濟增速溫和的前提下,會適當地在穩定投資和使用積極財政政策方面加大國債的使用規模,進而促進經濟回升到潛在增長率附近,讓經濟保持比較溫和增速,以騰出精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