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悄然出現在鄂爾多斯市康巴什新區的烏蘭木倫河畔。在微微泛涼的秋風中,時而搖曳多姿時而沖霄而上的水柱在音樂聲中閃爍著霓虹般的光芒。這樣的美景,許多落戶新城的農牧民幾乎天天都能看到。
鄂爾多斯的不少農牧民已經從馬背上下來,住進五光十色的城鎮社區里。當地各級政府在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中,不失時機地走出一條生態移民、城鄉統籌的環境保護之路,并利用政府充裕的財力,不斷提高民生保障的標準,唱響保護生態、保障民生、保駕經濟的“吉祥三保”。
生態移民:進城上樓步步登高
“過去跟現在比簡直是天壤之別,差遠去了!”在鄂爾多斯市東勝區田園都市D區42號樓一單元102室,59歲的戶主蘇文福這樣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這位人稱“精巴人”(意為精明人)的老漢,臉上始終洋溢著一種陽光般的笑容。
蘇文福在搬來這個牧民安置小區之前,承包了四五十畝耕地和200畝荒地,還養有50只羊,一年收入5000多元。實行退耕還林政策后,他原先的地有一部分種上了樹,每年得到分紅7000元;有一部分被國家征用,國家一次性補償加安置費給了100多萬。“政府的這套130平方米的安置房我才花了10來萬。政府還讓我當上護林員,每月工資1100多元。”
目前東勝區田園都市共安置了11000多名牧民,像蘇文福這樣的護林員共有30人。有關人士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去年落成的田園都市是鄂爾多斯城鄉統籌試驗示范區生態移民的核心安置區。他們力圖通過絲毫不亞于大城市社區建設的技術探索,為更大范圍的生態保護、生態移民積累經驗。
眾所周知,鄂爾多斯市自然條件較為惡劣,沙化、退化草原一度占到可利用草原面積的60%以上。面對嚴峻的形勢,市委、市政府率先在全內蒙古推行嚴格的禁牧、休牧制度,并將全市劃分為農牧業禁止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優化開發區,生態環境極度脆弱、基本不適宜人類生存的禁止開發區占到全市總面積的51.1%。這一區域內的所有農牧業人口逐步轉移進城進鎮,政府為他們提供一套住房、安排一份工作、落實一份社保、發放一份補貼。截至2011年底,全市生態自然恢復區搬遷轉移農牧民3萬多戶、8萬多人,退出面積2.24萬平方公里。
經過多年的保護與建設,目前,鄂爾多斯市草地植被覆蓋率由2000年的40%提高到75%,草地產草量由37.1公斤/畝提高到88公斤/畝,野生動物的種類和數量也有所增加。
社會保障:城里城外不用攀比
在鄂爾多斯伊金霍洛旗百合花園3號樓202室,主人圖雅告訴記者:“這是政府分配給我們的廉租房,面積有44平方米,一平方米租金一個月才一塊錢。”圖雅原本是本地羊絨衫廠的工人,現在兩口子都已下崗,政府安排他們看管公園,兩個人月收入有2500元。
伊金霍洛旗房管局保障性住房辦公室屈慧娟說,廉租房從根本上解決了像圖雅這種人買不起房的實際困難。2011年,伊金霍洛旗本著“一次性”解決的原則,新建各類保障性住房200萬平方米17488套,符合申購條件的100%供應。這一舉措為大量進城務工農牧民、外來務工人員和大中專畢業生等提供了充裕的住房保障,實現了由“人等房”到“房等人”的巨大轉變。
伊金霍洛旗的醫療保障也給《經濟參考報》記者留下深刻印象。10月17日,記者一行來到伊金霍洛旗人民醫院,正值醫院給旗民進行免費體檢。副院長李拴虎介紹,伊旗從2008年開始,每兩年一次為本旗35歲以上人士及育齡婦女進行免費體檢,每次約有四五萬人參加。伊金霍洛旗近幾年逐年提高財政對醫療保障的補助水平,人均籌資標準由2008年的140元,提高到今年的788元。他們在今年建立了全民醫保制度,統一了城鎮居民和農牧民的籌資標準、補償標準和管理模式,使農牧民的醫療保障與城鎮居民處于同一水平。
為讓城鄉居民盡可能多地分享經濟發展的成果,鄂爾多斯市還大幅提高了社會保障標準。
2012年,全市城鄉居民平均最低生活保障標準達到每人每月400元,城鎮居民養老金每人每月550元。
政府服務:“舵手”加“保姆”
在多年實踐中,鄂爾多斯各級政府逐漸找準自己的位置,從過去的大包大攬向“舵手”、“裁判員”、市場秩序維護者轉化。
早在2001年,市級領導層就提出“高起點、高科技、高效益、高產業鏈、高附加值、高度節能環保”的新型工業化發展思路,引領當地新一輪工業革命。2003年,在對五小企業關停并轉過程中,又提出構筑“大煤田、大煤電、大化工、大循環”四大產業體系的設想,奠定了全市工業經濟的規模態勢。今年以來,還加大了對工業企業的扶持力度,實施工業用電補貼、工業企業行政性收費減免、停產企業職工培訓補貼和設立中小企業補貼獎勵基金等。
為打造國內民間金融創新中心,鄂爾多斯在全自治區率先發起設立私募股權投資引導金,并對在該市注冊的股權類投資企業提供“五免五減半”(前五年免稅,后五年稅收減半)政策,同時在民間資本投資服務中心下設一個股權投資協會,為基金提供保姆式服務。
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市里還出臺了相關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這里誕生了世界首個百萬噸煤直接液化項目、中國首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煤間接液化項目、全國最大的能源化工循環經濟產業基地項目和最大的二甲醚項目。目前,在鄂爾多斯市投資過1億人民幣的項目已逾4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