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據媒體報道,此前中國商務部已對自美、韓兩國多晶硅進行貿易救濟調查,目前案件處于正式調查階段。
據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此次調查涉及產品的英文名稱為Solar-Grade
Polysilicon,歸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稅則》:28046190,該稅則號項下用于生產集成電路、分立器件等半導體產品的電子級多晶硅不在本次調查產品范圍之內。調查確定的傾銷調查期為2011年7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產業損害調查期為2008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
對于中國政府此次立案,業內專家在接受中新網能源頻道采訪時都表示極力支持,認為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不過也有分析擔心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雙反”之戰對于兩方光伏企業來說或許都不是好事,極有可能導致企業成本增加,而光伏產品價格或因此上漲。
商務部對歐盟多晶硅雙反調查
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復蘇滯緩,各國光伏產業都出現了企業經營困難、破產倒閉等現象。為了搶奪歐盟市場,各國光伏企業在歐洲打起了一場慘烈的價格大戰。為了將中國光伏企業踢出歐洲市場,今年7月24日,德國光伏制造商向歐盟提起對華“反傾銷”調查申請。9月6日,歐盟委員會正式對中國光伏電池發起迄今最大規模的反傾銷調查,涉案金額超過200億美元。
但是在對中國光伏產品舉起雙反大棒的同時,美歐太陽能多晶硅產品卻大量傾銷中國。據新華社8月17日報道,中國有色金屬協會硅業分會分長趙家生介紹,今年1-6月,進入中國市場的歐盟產多晶硅呈現量增價跌的態勢。
海關數據也顯示,1-6月,自歐盟進入中國市場的多晶硅約9300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30.8%,平均價格為27.5美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了47.5%。其中,產自德國的多晶硅為9100噸,比去年同期上升59%。
據中新網能源頻道了解,今年8月份江蘇中能硅業、江西賽維LDK光伏硅科技、洛陽中硅高科技、重慶大全新能源四大多晶硅企業向商務部提交申訴,要求對產自歐盟的多晶硅實行“雙反”(反補貼、反傾銷)調查。江蘇中能副總經理呂錦標曾在接受證券時報采訪時表示,提出申訴是為遏止立案后多晶硅突擊傾銷進口的行為,同時他們還向商務部提出對美、韓進口的多晶硅進行追溯征稅,以保證貿易救濟措施的效果。另外,還將請求商務部、海關總署等部門采取措施,防止進口多晶硅以加工貿易等方式規避“雙反”懲罰。
11月1日,中國商務部宣布即日起對原產于歐盟的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宣告中國企業正式發起對歐盟的反制,打響光伏反擊戰。
專家:必須要做 不要怕貿易戰
對于此次中國商務部對歐盟太陽能級多晶硅進行反傾銷和反補貼立案調查,業內專家似乎都不感到意外,而且一致認為這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在接受中新網能源頻道采訪時表示這是肯定要做的:他調查我們,我們肯定也要調查他們,應對貿易戰的一場正常的行為。
能源專家、中國能源網首席信息官韓曉平則認為是雙反其實就是一場國際市場的博弈。他說:“歐盟雙反本身就沒有標準,覺得他們的多晶硅產品比我們的產品價格高就發動雙反調查而已。但是對于中國光伏產品出口而言,本身量大就會便宜,而且中國的人工成本也相對較低。”
對于這種相互之間發起的雙反調查會不會導致雙反更大范圍的貿易戰,韓曉平表示不必有這方面的擔憂。他認為不會導致更大的貿易戰,現在中歐之間彼此經濟利益牽制都很大。但他同時強調“也不要怕貿易戰。如果你不作為,任由對方發動雙反調查,他就會上癮。”
對歐盟雙反終裁結果或有一定影響
雖然歐洲光伏產業聯盟9月25日發起的反補貼訴訟,但歐盟至今尚未最終立案,中國商務部對歐盟多晶硅雙反調查對此會否有影響呢?對此,林伯強表示希望會影響。他認為貿易戰對雙方來講肯定是雙輸的,但又是沒辦法的事情。他還擔心,這種雙反可能會對整個世界市場的多晶硅價格產生一些影響,從而導致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成本負擔加重。
韓曉平則表示肯定會有影響。他同時認為只有中國企業主動反制,歐盟才多少會有一些忌憚。當初就是因為缺乏對美國的及時反制才導致美國隊中國光伏產品雙反的最終立案。韓曉平認為最好的結果就是雙反在一個理性環境下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