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幾何時,化工產業園、生物醫藥產業園、光伏產業園、核電裝備產業園、風機產業園……環顧大江南北,各類工業園區遍地開花。地方政府大力扶持,大小企業爭相進入,各類項目上馬如火如荼,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風生水起。然而,繼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煤化工等傳統行業產能過剩后,多晶硅、風電設備業也重循舊路。據工信部先前的統計,目前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超過1億噸,今年以來新開工項目同比增長20%左右;水泥產能過剩近3億噸,在建水泥生產線超過200條,新增產能超過2億噸;鋁冶煉行業產能利用率僅為65%左右,在建氧化鋁、電解鋁產能仍達560萬噸和200萬噸。
一定程度的產能過剩,是市場經濟中的常態。但是,在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存在硬預算約束的市場主體和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產業內企業間競爭具備優勝劣汰機制,經營不善的企業能較容易被其他企業并購甚至倒閉破產,即使產能過剩,市場也會迫使企業做出調整。
在當前調結構、轉方式的關鍵時期,解決產能過剩問題,必須首先從政府管理角度入手。
一是要擺正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位置。其關鍵在于政府主導重要資源配置的方式讓位給以市場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方式。政府的功能主要是實現社會目標,而不是盈利。政府改革最重要的方面是調整政府、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更大限度地發揮市場和非政府組織的作用,放手讓企業創造經濟增長。同時,政府要代表全局、長遠和公眾利益,把握經濟高效、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正確航向。要促進地方政府行政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管理職能相分離。地方政府作為一個地方的行政管理機關,主要行使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等職責,不再履行國有資產的投資職能和保值增值責任。
二是要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創造有競爭力的市場環境。市場分割鼓勵了低水平重復投資,區域保護則使低效企業可以長壽長存。國內統一市場尚未完全形成,這是造成經濟低效率、低效益的重要原因。這也與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現存的二元經濟、社會、文化結構有著緊密關聯。為此,要知難而進,采取有力舉措,鼓勵產權流動,特別是跨所有制、跨地區的產權流動,加快國有經濟和國內企業的重組調整步伐。
三是要推進市場主體改革,奠定轉變經濟增長機制的微觀基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微觀載體是企業,企業整體素質決定國家的經濟效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只有產權清晰的市場主體,才會追求質量-效益型的經濟增長。尤其是對于國有企業來講,超越國有企業治理的政府行政主導模式必然是國有企業治理改革進一步深化的題中之義。其要義在于重新定位國有企業治理中的政府治理邊界。
四是要改革地方政府政績考核評價指標體系,要把反映經濟質量和效益狀況、反映能源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程度、反映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的指標納入指標體系,引導各級地方政府自覺克服重速度輕效益、重投入輕產出、重數量輕質量、重外延輕內涵的傾向,推動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