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插在后兩場美國總統候選人辯論之間,10月18日阿爾弗雷德·史密斯紀念基金會慈善晚宴可謂紐約城中盛事。依照競選慣例,兩黨候選人奧巴馬與羅姆尼必須分別在演講中抖包袱、拼幽默,玩著“笑里飛刀”。“我們到紐約干嘛來了?”這是奧巴馬的包袱之一,在座紐約客們會意大笑。正因為紐約是支持民主黨的地盤,反倒在奧巴馬和羅姆尼的棋盤上不那么重要。
距離投票日還有整整兩周,無論奧巴馬還是羅姆尼都再清楚不過,戰略重點要放在為數不多的“搖擺州”,正可謂“得荊州者得天下”。至于哪塊地盤最終翻出勝利的果實,恐怕是兩大團隊當下正緊張路演的一道算術題。
贏者通吃
美國總統選舉并非直接選舉,而是采取選舉人團制度的間接選舉。簡而言之,由選民投票產生代表50個州及哥倫比亞特區的538名選舉人,總統候選人獲得超過半數選舉人票(即270張)即可贏得大選。
至于如何分派選舉人票,各州票數須與該州在國會兩院的席位相同。按照美利堅合眾國開國先賢們設立的復雜機制,參議院由每州選出2名議員組成,眾議員席位則根據各州人口比例來確定——按其初衷,這樣一來,既保證各州地位平等,又不抹殺人口多寡所引致的代表性差異。整體來說,人口大州在總統選舉中的選舉人票權重也高。例如,華盛頓特區僅有3票,加利福尼亞州則高達54票。
須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州實行“贏者通吃”原則,即本州選舉人票全部給予獲該州選民票數最多的總統候選人。換句話說,即便贏得更多選民支持,也不一定能贏得更多選舉人選票。
近年來最著名案例莫過于2000年結果頗具爭議的大選。盡管當年民主黨候選人、前副總統戈爾在選民選票中領先,但計票結果顯示小布什以微弱優勢獲得選舉人票多數。其間,從出口民調、重新計票、難以判定、廢票爭議、再度重新計票等,一段風波跌宕起伏,直至數年后還成為影視作品的靈感源泉。最終,還是由美國最高法院以5票對4票的微弱優勢判定小布什贏得佛州選舉從而贏得大選。
主攻“搖擺州”
佛州真可謂近年歷史上最惹眼的“荊州之地”。時至2012年,何處又能扮演奧巴馬和羅姆尼的“荊州”?
由于美國民眾的黨派分歧日益加劇,在傳統意義上共和黨地盤“紅州”或民主黨地盤“藍州”翻盤幾率不大,加之選情如此接近,兩黨候選人支持率差距不大的“搖擺州”一如既往成為左右11月6日選舉結果的必爭之地。今年最多時有9至12個州被視為“搖擺州”,包括俄亥俄州、科羅拉多、威斯康星、弗吉尼亞、佛羅里達等,越近投票日則越會范圍收窄。
由此,奧巴馬和羅姆尼依然還是要綜合考量各州選情、各州選舉人票數比重等,確定競選版圖重點,并對準相應“搖擺州”加大宣傳造勢力度。
擁有18張選舉人票的俄亥俄州當仁不讓成為這場驢象之爭中第一位戰略重點,大有“得荊州者得天下”之勢,備受競選團隊和媒體關注。
對整體經濟成績不佳的奧巴馬來說,俄亥俄州失業率低于全國均值一個百分點,恰逢這個州支柱產業正是奧巴馬政府刺激經濟的救贖重點之一汽車工業,當地不啻為宣傳其政策已然奏效的最佳示范場地。
對羅姆尼而言,倘若失掉這個“荊州”,意味著他的競選團隊必須“啃下”其他數個“搖擺州”才能補上俄亥俄州一地選舉人票的缺失。
于是乎,針對這個由汽車工業撐起當地85萬份就業崗位的“搖擺州”,雙方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不僅奧巴馬和羅姆尼頻繁造訪,競選團隊也不斷滾動、更新播放一系列競選廣告,更針對當地汽車制造業為重的特點刻意將當地炒作為“敲打中國”的局部熱點。比如,奧巴馬9月17日就選擇在俄亥俄州競選活動現場高調公布,奧巴馬政府已向世貿組織提起針對所謂中國巨額補貼汽車工業的磋商請求。22日晚第三場總統辯論結束后,奧巴馬次日就直奔俄亥俄繼續造勢。
據昆尼皮亞克大學和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2日公布的最新民調結果,在俄亥俄州有投票意向的選民中,奧巴馬目前以支持率50%對45%領先對手羅姆尼5個百分點,盡管依然處于領先地位,但優勢幅度比近一個月前10個百分點進一步收窄,使得選情更見撲朔迷離。況且,該州還有3%計劃投票的受訪選民仍未決定投票意向。
同時,奧巴馬在一些不啻為“票倉”的關鍵選民中優勢縮窄。在女性選民中,奧巴馬仍以55%對40%領先對手,但9月份其優勢一度高達25%。獨立派選民中,羅姆尼則以49%對42%領先奧巴馬,比9月份有1個百分點的優勢擴大。
此外,在今年最受關注的經濟議題上,兩名候選人處理經濟議題能力所受支持度目前平分秋色,而奧巴馬上個月在這一議題上領先對手6個百分點——要知道,這對奧巴馬來說可不容易。在全國范圍內,搞經濟紀錄不佳的奧巴馬,面對以“經濟專家”自居的羅姆尼一直有些底氣不足。
提前投票又如何
今年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約20%俄亥俄州受訪選民表示愿意參與“提前投票”,目前奧巴馬以54%對39%的成績在已提前投票的選民中領先對手。
隨著競選進入最后沖刺階段,奧巴馬競選團隊的重點策略之一就是積極鼓勵支持者參與“提前投票”。第一夫人米歇爾就已帶頭在10月中旬投出選票支持奧巴馬。一方面,“提前投票”有助于競選雙方在最后階段及時摸底選情;另一方面,一方候選人的提前投票優勢也更有助于激發其支持者的投票熱情。
基于此,以俄亥俄州一個窗口,或許可以更早洞悉本屆美國總統選舉花落誰家。
事實上,尤其是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的當代大選中,美國選民投票率一直不高,2008年六成上下的成績已算奧巴馬可以告慰自己的好成績。當年,由于這樣一位黑馬的強力攪局,身為奧巴馬票倉的非洲裔、拉美裔、年輕人、女性等選民族群投票意愿明顯增強,而相應地反對奧巴馬的選民也為了阻截其入主白宮而更樂意投上一票。不過,四年已河東,奧巴馬曾經有力的“希望”口號如今號召力不再,今年提出的“前進”口號也未產生有效共振,投票率恐怕難以重演四年前的小回彈。
有意思的是,選情越是接近,結果越具懸念,或許11月6日晚雙方競選團隊和各路媒體未必能如愿以償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戰斗。《華盛頓郵報》一位專欄作者日前就統計出了32種“269張選舉人票僵局”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