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花旗首席執行官潘迪特辭職,經歷過金融危機的銀行大亨中,就只剩下摩根大通的戴蒙和高盛集團的布蘭克芬還坐在首席執行官的位置上,依然履行舵手的職責。只是,比起已經隱退的同行來說,他們的日子也不見得好過,甚至更受煎熬。金融危機比他們預想的要影響深遠,而接二連三的道德官司也讓這些昔日響當當的傳奇人物焦頭爛額。
看過電影《大而不能倒》的人都知道,在那場震動世界的金融危機初期,像潘迪特、戴蒙和布蘭克芬這些所謂的銀行大佬,曾無數次出現紐約聯邦儲備銀行和財政部的緊急會議室里,與當時的財長保爾森和現任財長蓋特納并肩作戰,重新規劃華爾街。他們不僅掌管一個銀行,更是整個金融界的靈魂,他們的決定組成一種文化,代表一種趨勢,他們就是傳奇。
但是,近來發生的一連串事件,讓人們不禁感嘆,在金融危機的總結和清算過程中,這些傳奇人物都面臨這樣或那樣的沖擊和難題,他們頭頂上的光環正在褪去。
潘迪特的離職除了令人震驚外,似乎沒有更多遺憾。畢竟他對沖基金經理的背景從來都沒有得到傳統華爾街人士的認同,而花旗在他任期內表現一直差強人意,實在也沒有可圈可點之處。潘迪特曾是華爾街權力核心的唯一一位印度人,卻以這般被逼宮的方式落寞離開舞臺,并非勵志片的結局讓人嘆息。
相形之下,一直有“華爾街之王”之稱的戴蒙卻更多嘗到光環褪去的苦楚。戴蒙曾以穩健的投資風格成功帶領摩根大通渡過金融危機,成就“投資界的不敗神話”,卻在“華爾街救世主”、“美國最偉大的銀行家”等贊美聲中迷失自己,染上任何一個普通人都可能有的自大癥。正因為他的激進冒險和疏忽大意,摩根大通出現可能高達50億美元的巨額交易虧損。這對于一向以風險控制聞名的戴蒙來說,無疑是自打嘴巴,讓自己蒙羞的同時,也給華爾街招致批評。
而高盛的布蘭克芬面臨的問題更多來自內部員工的爆料。一名高盛的前高管出版新書《我為何離開高盛:一個華爾街的故事》,書里除了抨擊高盛的貪婪文化,也對布蘭芬克有諸多獨家披露。這位對高盛有著重要影響的CEO,曾被無數初入華爾街的人當作神一樣膜拜,卻有各種怪癖,如被看到“赤身裸體”,如視客戶如“傀儡”和“提線木偶”。
一個百年投行的投資文化被赤裸裸地暴露在大眾視線內,定義卻是“有毒”和“極具破壞性”。投行原本是為客戶提供投資咨詢的,事實上卻在利用客戶的信任,“單純”為自己賺錢,這把布蘭克芬送上了道德審判臺:投行道義何在?客戶憑什么再信任你?
或者,在逐利的華爾街上,任何人物不管被賦予什么光環,不管被寄予何種期望,最終都擺不脫貪婪的本性。任何傳奇都經不起仔細推敲,都永遠填不滿希望和失望之間的溝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