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一頭連著民生,一頭連著發展。自2008年底,我國實施大規模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以來,不僅讓2600多萬戶城鎮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億人口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而且在拉動投資、改善內需和管理通脹預期等方面,凸顯出巨大的正面效應。
促地方經濟增長“利器”
2008年底,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其中第一項就是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經濟參考報》記者日前奔赴北京、上海、天津、山東、黑龍江等10多個省市采訪發現,在當前經濟尤其是外需仍然面臨一定程度的下行風險的情況下,保障房建設仍然是地方政府支撐經濟增長的“利器”。
山東省副省長夏耕說,山東上半年出口增速僅為1.6%,擴大內需因此成為山東經濟發展的戰略基點,而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是擴內需的重要內容,今年全省這方面的投資約需800多億元,約占城鎮住宅投資的20%,是保持合理投資規模的重要支撐。
黑龍江省在棚改政策的有力支撐下,2011年全省房地產業仍呈逆勢增長的態勢。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1219億元,同比增長44.6%,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17%,占全省地方稅收的21.8%和地方財政收入的7.9%,如果加上建筑業實現的稅收所占比重將更大。
據統計,房地產上下游產業涉及五、六十個產業。100億元的房地產投資能夠拉動相關產業286億元的產出,拉動力系數是1:2.86。而隨著這兩年大規模的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開建,各地保障房項目在整個房地產開發的“大盤子”中的比例越來越大。
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理事長孟曉蘇說,以去年開工1000萬套保障房計算,如果平均每套50平方米,那么5億平方米占全國新開工房地產面積的26%。如果按照每平方米的2300元成本計算,保障房投資大約在1.15萬億元,占全國的房地產投資的18%,對投資的拉動效應顯而易見。
政府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支出,還可以發揮乘數效應,發揮房地產業鏈條長的作用,促進相關產業發展。黑龍江省牡丹江市通過棚戶區改造,一年新增就業崗位7000余個,僅曙光新城就安排2000多人就業。由于人流、物流、資金流重新分配,全省各地形成了一批投資興業的新園區。
黑龍江省省長王憲魁說,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對當前和長遠的社會經濟拉動作用都在日益顯現。從拉動投資看,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需要大量資金,可以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從擴大內需看,住房建設產業鏈長、關聯度高,可以拉動建材、鋼鐵、水泥等50多個行業發展。從城鄉統籌看,如果保障性住房供應達不到一定比例,就必然抬高城鎮化門檻,影響城鄉統籌一體化進程。
經濟轉型“助推劑”
我國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但經濟結構失衡和貧富差距持續擴大,特別是由于住房價格上漲所帶來的社會焦慮和社會矛盾正在擴大。業內人士認為,保障房建設實質上是通過加強公共服務,對收入進行再分配,有利于紓緩群眾困難,調節收入分配關系,能起到平衡財富的作用。
2008年以來,黑龍江省啟動實施了以“三棚一草”改造為支撐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不僅使居住在棚戶區中的600多萬和泥草房中的300多萬人口住上了安全舒適的房屋,而且回遷后房屋的房屋資產價值增量,居民財產收入呈幾何級數增長。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哈爾濱“民生尚都”經濟適用房社區采訪了解到,周邊商品房每平方米六七千元,而經濟適用住房售價每平方米僅3000多元,棚戶區改造給每戶回遷居民帶來財產性收入約20萬元,群眾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實惠。
孟曉蘇說,“十二五”期間我國將開工建設3600萬保障性安居工程,以2011年全國商品房平均價格5381元/平方米、全國保障房平均造價2300元/平方米計算,將有數以萬億的財富轉移到中低收入者身上,這將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財富成果共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認為,解決了住房這個城鎮家庭最大的后顧之憂,居民的消費信心和能力也會增強,從而增加其他商品的即期消費。比如群眾有了新居,要進行裝修,購買家具、電器和其他生活用品等。
“假設一套房子的家具平均消費是1萬元,‘十二五’期間僅保障房就將催生約3600億元的家具消費市場,甚至更多。”廣東省家具協會會長王克說,這個數據對整體行業帶來的更大的拉動消費,數據之外的影響不可估量。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采訪中還發現,不少城市通過實施保障性安居工程特別是推進棚戶區改造,逐步解決城市管理手段落后、服務功能欠缺、市容“臟亂差”等問題,完善了城市功能,優化了人居環境。從而吸引各類生產要素集聚,實現產業再造和經濟轉型,起到“建設改造一片、帶動提升一方”的作用。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投融資中心主任尹斌說,一定程度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關鍵在于增強經濟內生動力,通過保障房疏通久被阻塞的國內消費,無疑是解經濟決轉型的重要推動力。
抑制商品房價“鎮靜劑”
近年來,部分城市房價上漲較快,有的城市房屋租賃價格也明顯上升,給群眾改善住房條件帶來很大壓力,成為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專家認為,5年來大規模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推進,對市場能起到了“鎮靜劑”的作用,不僅為穩定房價發揮了基礎性作用,而且從長遠看有利于管理好通脹預期,把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保持下去。
尹斌說,除了對民生的影響外,住房價格如果持續過快上漲,還容易形成房地產“泡沫”,帶來潛在的或現實的金融風險,擾亂乃至破壞經濟正常循環。在這個問題上,國際上有不少深刻教訓,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美國發生“次貸”危機,都與房地產“泡沫”有關,應當引以為戒。
為穩房價、擠泡沫,我國樓市調控目前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通過實施差別化住房信貸、稅收政策和限購措施,遏制不合理住房需求。另一方面,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通過實施大規模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可以穩定群眾住房消費預期,增強民眾對樓市調控的信心,促使房地產市場逐漸回歸理性。
此外,據山東省測算,全省城鎮化水平提高1個百分點,就有近百萬人口從農村轉移到城鎮,沒有一定數量的保障房,新就業職工、大學畢業生和外來務工人員就不能在城鎮安居樂業,城鎮活力和正常運轉將無從保證。
山東省副省長夏耕說,推進保障房建設,以合理的房價換取適度的規模,有利于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還能防止資金向房地產業過度聚集,有利于實體經濟特別是驅動能力強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從而促進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優化。
|
保障覆蓋面持續擴大 長效機制建設克難推進 |
|
鏈接一:五年攻堅 住房保障體系初步成型 |
自2008年開始,黨和政府全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計劃在“十二五”期間覆蓋全國城鎮20%住房困難家庭,讓群眾共享改革成果。5年來,各級政府將政策力量和制度力量以及高度的全局意識、責任感凝聚成合力,揚長避短,克難前行,使這5年成為我國歷史上政府對住房保障投入最多、建成規模最大、工作成效最明顯的時期。“讓全體人民住有所居”的目標正越來越接近現實。
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統計,截至2011年底,全國累計有2650萬戶城鎮家庭住上了新房,實物住房保障受益戶數占城鎮家庭總戶數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5%左右提高到了11%。此外,還有450萬戶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享受了廉租住房租賃補貼。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說,社會保障體系是民生的“安全閥”,如果“十二五”期間3600萬套保障房最終建成并得到充分合理分配,將成為我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標志性工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將取得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巨大進步。
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拉開的住房體制改革,為我國房地產市場注入了活力,但是由于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住房供應結構不合理、房價上漲過快、漲幅過大等問題以及住房市場在解決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方面的失靈問題,也浮現了出來。
同時,我國正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每年新增城鎮人口1500多萬。新就業職工和常住外來務工人員由于積累少,住房支付能力弱,他們中的一部分租住在地下室、城中村里,住房條件十分困難。
2007年,國務院出臺《關于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若干意見》,強調各級政府要把解決城市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難題,作為一項重要職責,并且進一步明確了住房保障范圍和標準,為解決住房這項重大民生問題提供了制度保證。
2009年以來,我國又相繼啟動了中央下放煤礦、國有林區、國有工礦、城市等棚戶區和危房改造工程,住房保障范圍由此從城市擴展到林區、墾區、礦區等區域。
2010年6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七部門又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公共租賃住房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公共租賃住房建設計劃,其著眼點是解決中等偏下收入居民以及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等“夾心層”群體,填補了住房保障體系的一大空白,標志著我國住房保障制度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
2011年,我國開啟了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井噴時代,其中公共租賃住房將逐步成為保障房的主體,圓更多人的安居夢。
目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共租賃住房、限價商品住房等主要類型,對應了不同收入、不同類型的住房困難群體,保障范圍主要包括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的無住房和住房困難家庭以及棚戶區居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衛民認為,近幾年來,正是因為我們更加突出住房的民生屬性,把滿足群眾的基本居住需求放在首要位置,才構建起了以市場供給與政府保障相結合、以市場供給為主的城鎮住房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了“低端有保障,中端有支持”的住房保障體系。
近5年來,我國啟動了堪稱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工程。5年的探索實踐過程,是我國在借鑒國外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揚長避短,進一步明確方向,理清思路,完善政策的過程。
其一,以租購并舉為前提的“住有所居”的住房制度目標在全社會形成共識。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住房保障司司長馮俊說,從總量上看,目前城鎮成套住房套數與城鎮家庭戶數比大概在0.8:1左右,加上住房占有的不均衡,住房總量不足的矛盾還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盡管居者有其屋是數千年來的社會理想,但我們必須逐步樹立新的居住理念,即“人人有房住”而不是“人人有住房”。自1998年房改以來近14年的探索,特別是近5年來的嘗試,社會各界逐步在“住有所居”上達成共識。
其二,以各級財政補貼和配套資金、銀行信貸資金、社會資金、個人自籌資金為組成部分,初步搭建起了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在財政投入方面,目前已經有中央財政安排的專項資金、省市縣財政一般預算安排的資金、住房公積金增值凈收益安排的資金、從土地出讓凈收益中安排的資金、地方債券安排的資金等。
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大批廉租住房、公共租賃住房、棚戶區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給予了信貸資金支持。
廣州、深圳等市采取政府與企業合作建設、企業自建、BT(建設-移交)建設模式、企業與農村集體組織合作利用集體建設用地建設公租房等多種模式,通過引入社會資金,加快解決“夾心層”群體的住房難問題,取得了很好效果。
其三,符合中國國情住房保障體系的頂層設計日益清晰。經過5年的大規模實踐,我國逐步理順了住房保障的范圍、標準、供應結構和配套政策體系。
在管理分配上,各地不僅實行保障房源、分配過程、分配結果“三公開”,接受社會監督,還因地制宜從準入標準、審核程序、動態管理、退出執行等方面入手,逐步建立起各具特色的政策制度,讓社會信服、使百姓滿意。
|
鏈接二:“現在我們生活得體面多了” |
|
保障房小區居民細說安居話感受 |
“以前住危房說起來都不好意思,現在我們生活得體面多了,我很滿足。”在江西九江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區螺獅山,50多歲的殷國梁說這樣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
殷國梁的妻子對他們亮堂溫馨的小家十分滿意:“以前全家住的是危房,吃著吃著飯樓頂上就會掉石灰渣下來,做飯都得撐傘。現在,小區環境又好,家又亮堂,真的是做夢樣的。2010年,殷國梁夫婦和一對女兒住進了58棟411的就搬進來了,”記者看到,60棟墻面統一貼飾橙色瓷磚的樓房,頗顯壯觀。小區綠化率近36%,還配建了超市、農貿市場、學校等。
大規模的保障房建設讓大量城市、工礦、林區、墾區棚戶區居民幾十年未解決的居住困難、生活環境差的問題得到了化解。一輩子生活在老棚戶區的孫秀蘭老人今年73歲了,她從沒想過自己晚年還能住上帶電梯的高層樓房。走進老人位于哈爾濱市道外區濱江新城小區的家,40平方米的兩室一廳雖然不大,但卻干凈溫馨。談起曾經的居住環境,老人感慨萬千:“1960年開始,我和丈夫還有4個孩子就一直擠在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到處漏風,冬天里即使生爐子還要穿上厚外套。”
保障房小區三分建,七分管,管好了,群眾才能住得省心、體面。記者采訪發現,絕大多數保障房小區物業管費用雖然低于市場價,但“價減質不減”,這讓很多群眾感到“政府真是對我們管到底了”。
在廣州市最大的保障房小區之一的金沙洲社區,住著5600多戶、1.7萬保障對象。社區內一位姓丁的老人告訴記者,“這里每月物業管理費只有幾毛錢,遠低于周圍樓盤,但管得好。”
常年租房、頻繁搬家,這是很多住房困難家庭的相同境遇。隨著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穩步推進,我國已建立起以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公租房等多層次、全覆蓋的城市居民住房保障供應體系,越來越多的住房困難家庭通過申請居住各類保障房找到了真正“有家”的感覺。
“搬來搬去的,8平方、10平方的都租過,心里就沒有踏實過。”63歲的肖金玲說,“感謝政府給了我一個穩定的家,心里可踏實了,可以放心地去做老年人喜歡的事啦。”
在天津市秋怡家園公租房小區,《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小區門口車水馬龍,小區內干凈整潔,綠樹成行。8棟1單元504室是肖金玲和丈夫李慶福的家,記者看到,這間50多平方米的一居室,廚房、衛生間、臥室、陽臺大小適中,房屋設計合理。
肖金玲夫婦告訴記者,2003年房屋拆遷后,一下子沒買到合適的房子,此后房價越漲越高,只能租房住。現在,夫婦每月收入約兩千元,房租是每月850元,政府補貼285元,實際負擔500多。“現在我太知足了,每月的房租我都會按時交納,政府替我們想,我們也要替政府想。”
住房是民生之重,“安居”才能“樂業”,保障房大規模建設讓數以千萬的家庭安了居。統計數據表明,5年時間內,我國2600多萬戶城鎮家庭住上了新房,近1億人口的住房條件得到改善。
居住在江西撫州市利民南苑南區25棟2單元104室的徐顯根原是糧管所下崗職工,以前一直住在糧管所的器材間。回想起過去,他搖頭嘆道:“以前談不上過日子,下雨就漏,住的跟現在比是天上地下。”現在,徐顯根就在利民南苑做保安,730元一個月,“有房住,又有了工作,這幾年我心里過得舒坦啊!”
受益于棚改政策,黑龍江省伊春市美溪區樺皮羌子林場居民李淑華去年住上了樓房。這個區將棚改與生態移民結合,先后撤并5個林場所和2個自然屯,以降低人的生活對森林生態環境的影響,包括李淑華在內的1500多人搬到美溪區過上了城鎮生活。
李淑華告訴記者,過去住的房子夏天漏雨、冬天漏風。每到冬天,撿柴劈柴燒爐子,天天弄得灰頭土臉。如今住上新樓,寬敞明亮,不用挑水、燒爐子,孩子上學、老人看病也都方便了。平時她在建筑工地做飯,丈夫在工地干活,春秋季節還能上山采點野菜,增加收入。她說:“現在沒事我愿意去廣場扭大秧歌,鍛煉身體,干啥心勁兒都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