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性住房建設涉及面廣、公益性強、社會影響大。隨著近兩年急劇提速,保障房建設暴露出諸多問題,不少地方在保障房申請、審批、質量、分配等環節面臨監管考驗。
專家表示,保障性住房管理工作不僅涉及土地、規劃、建設、資格認證、分配、退出等多個管理環節,還需統籌協調規劃、財政、建設、房管、民政等多個部門,因此,地方相關部門應相互配合,各司其職,形成監管合力,堵住漏洞,把保障房打造成民心工程。
本質回歸:莫讓“保障”成“福利”
從最早的經濟適用房到后來的限價房再到如今的廉租房、公租房,有一個問題一直是監管的重中之重,那就是保證保障房的保障本質,莫讓其成為部分人的福利房。
中國房地產學會副會長陳國強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此前,借保障房之名實現福利分房目的的現象確實存在;另外,各地保障房進入及退出機制仍不完善,進入門檻不嚴,標準執行流于形式,而不健全的退出機制使得保障房成為部分人的牟利工具。這些現象都嚴重侵害了保障房的保障本質。
也有專家指出,關于此前“保障房或成福利房”的爭論,要多因素來看。一是保障房制度演變的歷史因素,1998年時設定的供應對象范圍較寬泛,一些中等收入群體也購買了經適房,這導致一些對房改不熟悉的人簡單地認為“經適房賣給了有錢人”。二是由于部分保障房的“共建性質”。根據政策規定,一些合理“共建”的“單位租賃房”也被統計入廣義的“公租房”中,讓不明就里的群眾認為保障房成為“單位房”。三是個別地區確實存在保障房分配不公問題。
近年來,各地主管部門開始著力監管,在多個管理環節齊發力。今年3月,住建部更是要求各地完善監管機制,完善申請、審批、公示、輪候、復核制度,建立信息共享、部門聯動的審查機制。天津、安徽等地亦相繼出臺保障房管理新政,針對保障資格審核標準、操作辦法、監督方式和退出機制提出了更嚴密的方案。
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會長聶梅生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保障房監管發力非常及時,也很有必要。本輪調控著力點就在于一“壓”一“抬”,即壓商品房價格、抬保障房建設,這兩點不能出現短腿現象。
在老百姓眼中,保障房是名副其實的“解困房”。上海退休職工夏勤誠和老伴在市區新樂路100弄一間僅8平方米的老公房中“蝸居”了20多年。去年,老兩口申請了上海的共有產權房,最終通過層層審核,以每平方米5000元不到的價格購買了松江區新凱家園一套47平方米的新房。談到此事,老兩口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據了解,僅去年一年,上海就有3.7萬戶家庭受益于共有產權房。
欠發達地區也“不拖后腿”。在甘肅定西市區的保障房小區瑞麗家苑,病退職工姚建紅剛搬進新家。她曾在市郵政局倉庫改建的宿舍里住了10多年。去年,政府推出可以購買一定產權的廉租房,姚建紅借錢湊齊5萬元,買下了這套49平方米的一居室。“原來宿舍沒有自來水和暖氣,現在這條件,我們已經很知足了。”
守住底線:責任追究保質量
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保障性住房規劃布局有待改善,交通等外部配套設施的建設相對滯后。有的保障性住房內部空間結構不合理,影響了使用功能。甚至有的地方一些保障性住房設計、施工、監理、驗收質量把關不嚴,個別工程還使用了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存在質量安全隱患。
為此,各地普遍出臺了以質量控制為主要內容的保障房建設指導文件,并成立相關機構。如上海市實行保障房質量平行檢測制度,河南省出臺《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控制手冊》等規范性文件,內蒙古自治區一些地市專門成立了保障房質量監督管理機構。
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時,各地也在加強監督檢查,創新確保工程質量的方法。黑龍江省嚴格規范設計、建筑施工、監理檢查各環節,同時,明確保障房規劃設計標準,開展最優最差設計、開發、施工、監理企業評選,并對安全質量檢查中發現的不合格項目及時叫停整改。江蘇省則嚴格審定保障房施工企業資質等級,全面落實分戶驗收制度。浙江省也探索推行住戶代表與質量監督和住宅工程質量回訪制度,并制定了保障房工程“創優奪杯”規范,要求企業以優質工程為目標,努力提升保障房項目品質。
《經濟參考報》記者在北京多個在建保障房項目采訪時,不少項目負責人表示,政府對保障房質量特別重視,要求也特別高。“其實,我們對保障房的現場施工投入比一般商品房還要高。”在施工過程中,施工單位通過嚴把建材質量關、對工人技術交底、對每一道工序進行嚴格檢查、隱蔽工程100%驗收、主體結構到部件全部“樣板先行”等手段,嚴把工程質量。
今年以來,住建部對全國各地的保障性安居工程質量進行了監督執法檢查,共抽查了180個在建保障性安居工程,檢查重點為工程勘察設計和施工質量,各方責任主體及項目經理、總監理工程師等執業人員的質量行為情況。
機制重建:“陽光”分配促公平
在去年實現新開工1000萬套保障性住房的基礎上,今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基本建成500萬套,新開工700萬套以上。這也意味著,今明兩年,將有大量保障房進入分配環節。而從各地實踐看,目前對保障房分配的有效監管,已有不少經驗可供借鑒,有的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
在一些地方,當地政府開始注重通過制度建設把好“分配關”。如上海建立居民經濟狀況核對中心,并將其與人保、稅務、公積金、公安、住房以及多家商業銀行建立“電子比對專線”。黑龍江省則堅持實行保障計劃、分配房源、分配過程和分配結果四公開。
而從保障房分配制度發展來看,北京經歷的三個階段可以說是各地逐漸完善的一個縮影:第一階段,2007年之前,負責對保障房申請家庭申報材料審核的只有市級一個窗口,且工作量大,審核基本上依賴于個人的誠信申報,易存較大漏洞。第二階段,是2007年到2009年,隨著保障房建設數量的遞增,北京市保障房分配制度進入探索階段。第三階段,自2010年4月始,制度逐漸得以完善。
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保障房分配公示申請人終審信息時,首先就是做到信息透明,把準入門檻要求的信息全部依法依規公開,并最大限度地暢通社會監督渠道。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副會長顧云昌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保障房監管應從三個方面著力:一是保障房建設的執行機構要和監管機構并舉,不可偏廢;二是要提供法律層面的政策依據,如騙租、騙購以及單位自建房如何規范;三是增加保障房建設透明度,發揮全社會的監督作用。
社會監督也在發揮作用。例如,重慶市在公租房申請過程中,實行“兩審兩公示”制度,搖號配租后再通過公租房信息網和指定的媒體對外公示15日,接受社會監督。為了增強審核的準確性,提高工作效率,重慶還開發了公租房管理信息系統,實現了房管、公安、民政、社保、工商等多部門信息共享和聯網檢索。
立法規范:夯實法規穩根基
作為一項惠及大眾的民心工程,國外的經驗是,完善的法律為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執行保駕護航。美國的住房保障政策實施效果顯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有完善的法律保證。近年來,為夯實保障性住房這一民生工程的立法根基,多個地方性法規以及國家法規都已經或正在醞釀出臺。
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進入加速發展階段,與之相配套的政策和管理辦法也逐漸完善。目前,我國不少城市已經出臺了關于保障房的地方性法規。如《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條例》規定,對于用不正當手段已經購買保障性住房或者獲取貨幣補貼的,除解除合同,收回相應補貼資金外,要被罰款20萬元,并終身不得再申請保障性住房。除深圳外,2009年6月,廈門市實施了國內首部保障房管理的地方性法規《廈門市社會保障性住房管理條例》,上海、重慶等地也出臺了關于保障房的地方性法規。
《基本住房保障條例》也有望出臺。有專家表示,正在起草的《基本住房保障條例》將對保障房的定義、功能、法律地位等進行原則性規定,還將對保障房的公平分配和退出機制以及相關的方式和路徑進行確定。
“我們希望,法律法規健全以后,處罰會更加嚴厲一些;在分配保障性住房過程當中,如果有違法違紀行為將受到處理,嚴重的還要移送司法機關。”住建部副部長齊驥說。
在信息共享、立法規范問題上,目前各地都做了一些探索和突破。有的城市已建立起社保、公積金、稅務、車管、證券、銀行等多部門的信息共享平臺;有的城市出臺了保障性住房條例,將騙租、騙購行為罰金分別提高到最高數萬至數十萬元,并對騙租、騙購行為擬按詐騙罪論處。比如,為了加大對騙取保障房資格者的懲處力度,河北省新出臺終身禁入制,對不符合條件的保障性住房申請人,處三萬元罰款,終身不再受理其住房保障申請;河南省2011年注重對政府機關工作人員的違規行為實行從嚴從快處理。
上海對保障房建設質量管理制定了更嚴格的措施,通過建立保障房檔案庫,做到“一房一檔”,對質量不達標房屋政府不與回購,并且啟動“黑名單”機制和質量監察機制,嚴格把關保障房質量,將嚴懲違規責任企業和責任人。而且,上海還通過樹立樣板、落實責任、推廣觀摩交流等新方式,打造了一批精品保障房工程,并且有效防范了建筑質量通病。
在住建部組織的保障房質量抽查中,使用了混凝土回彈儀、鋼筋掃描儀、樓板測厚儀等儀器設備,現場抽查了工程實體質量,重在防范質量通病。目前,保障房建設中,施工質量通病和質量缺陷依然存在,有的工程不按設計圖紙和技術標準施工,有的企業對進場材料把關不嚴,存在未按規定報驗等問題。
為了避免質量通病,上海一些建筑企業專門為保障房施工制訂了更為嚴格的流程。在龍元建設集團施工的上海舊區改造基地——老西門中華新城工地,記者看到,項目部制定了對付住宅質量通病的有效措施。
龍元建設副總經理王德華介紹,建筑中柱、梁、墻的陰陽角很容易漏漿,龍元在保障房建設中采取了用木墊撐、粘貼雙面膠等方法,解決了漏漿問題,并保證了陰陽角的垂直度。在二次澆搗外墻砼填充墻時,很容易產生與一結構砼之間的平面偏差和縫隙,施工人員從模板配置、拼縫處理、固定措施等方面制定措施,很好避免了質量問題。
避免了質量通病,同時還增加了環保效應。在這里的建筑工地上,沒有常見的泥漿遍地和塵土飛揚,取而代之的是訓練有素的技術工人似工廠流水線般將工廠預制好的樓板、墻面、樓梯、陽臺、柱子等吊裝到指定位置,進行拼裝組合。
結合國家有關建筑質量評價標準,上海探索由地方政府按質量等級向開發商回購保障房的做法,建立保障房按質回購和交付驗收制度。對于質量不合格、不達標的保障房,政府不予回購。通過市場化手段,從源頭上落實質量責任。
據上海市建設工程安全質量監督總站站長黃忠輝介紹,上海將把緊保障房回購環節。首先,要建立保障房按質回購和交付驗收制度。其次,要完善《新建住宅質量保證書》和《新建住宅使用說明書》。第三,要強化保障性住房工程質量回訪保修制度。建設單位在辦理房屋所有權初始登記前,按建安總造價3%繳納物業保修金或者按有關規定購買工程質量保險。
為確保質量過關,上海將建立保障房檔案庫,做到“一房一檔”,并啟動“黑名單”機制和質量監察機制,嚴懲保障房質量違規責任企業和責任人。
據了解,上海將通過建設保障性住房檔案庫,將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材料供應等所有信息“一網打盡”,并定期向社會公示,切實落實保障房工程質量永久責任制。
同時,上海市建筑業管理部門負責人透露,為了進一步加強保障房質量監管,上海還將實行“短名單”和“黑名單”機制,由上海市安質監總站會同相關行業協會對建設工程企業、建材企業和建設單位實行質量誠信考核,對質量誠信企業,鼓勵在保障房中優先選用。對列入“黑名單”的建設工程企業、建材企業和建設單位,嚴格執行禁限規定。
此外,上海實行更嚴厲的監察制度,根據保障房工程質量安全事故、隱患性質嚴重程度,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社會影響大小和質量安全責任輕重,分別作對事故責任單位的責任人分別作出行政警告、嚴重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開除等行政處分決定和建議,由責任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作出行政處理決定,強化對保障性住宅工程的監管。
與此同時,上海還將引進社會監督機制。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加強參與保障性住房建設相關人員的培訓;鼓勵建設單位參加《上海市住宅建設質量公約》,以強化企業自律。開展工地開放日活動,接受住戶或公眾監督檢查。推進用戶滿意度評價工作,及時了解居民用戶對保障性住房工程質量的意見和建議。建立保障性住房質量熱線電話,切實發揮媒體和公眾的監督作用。
“小學就在家門口,上學放學都方便。雖然房子不大才40平米,但一家三口住著,感覺很溫馨。”福州市民曹鈺燁說,“最重要的是,每月房租只要80元,為我們一家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曹女士時,她正帶著7歲的女兒,來到小區旁的學校報名入學。曹女士家住的小區叫東山新苑,是福州市去年建成的一個保障房小區。
記者從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簡稱“住建廳”)了解到,今年國家下達福建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任務是開工建設保障房和棚戶區改造15.89萬套,新增廉租房貨幣補貼0.28萬戶,基本建成12.09萬套。
1至8月,福建省保障房已完成投資217.7億元,為年度計劃的74.1%;開工15.19萬套,開工率95.6%;基本建成11.86萬套,基本建成率98.1%。
“今年福建省保障房建設的開工率、基本建成率均位居全國前列。”福建省住建廳住房保障處處長柳文定說,按照戶均3人計算,僅今年已建成的保障房,就可安置全省35萬多人居住。
保障房建設規模大、時間緊、任務重,相關政策制度又處于初創時期。如何在較短時間內探索出有效辦法,“又好又快”完成國家下達的任務?
“落實目標責任制,強化資金用地保障,實行‘永久性標牌’質量監管制度,制定保障房建設具體標準和導則……”柳文定說,今年以來,福建省強力推進制度建設,以一套不斷完善的制度體系,加快推進保障房建設工程。
今年以來,福建省、市、縣各級均成立保障房質量安全巡查組,建立了每月巡查制度。截至8月底,全省共發出“責令改正通知書”2486份,對履職不到位的316個保障房施工項目負責人、220個總監理工程師做出處理。
與此同時,福建還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福建省保障性住房配租配售流程圖》,規范保障房的分配運營管理,加快配租配售步伐。
記者了解到,截至今年8月底,福建全省已配租配售各類保障房21.4萬套,占已竣工套數的82.8%。
流程圖、陽光操作、零容忍……一個個“關鍵詞”背后的制度體系,確保了福建省保障房配置過程中的公開、公平和公正。
福建省住建廳相關工作人員介紹,在保障房分配過程中,全省建立了公開搖號、公開選房機制,分配過程中,紀檢監察部門、保障對象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全程參與。另外還設立了舉報電話、郵箱等收集舉報信息,做到有關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金安社區是廈門最大的保障房社區,共有保障房3054套,已入住2000多戶、近10000名居民。
據金安社區黨總支書記尤春玲介紹,該社區運用現代化的“社區信息化平臺”,將保障房與申請入住居民的數據相聯。
“在電腦上就可直接展現每戶的房屋戶型、大小以及申請居住人數、實際居住人數、居住人關系等信息。”尤春玲說,“社區信息化平臺”應用以來,居委會已通過網絡、微博、短信和電話,接到多例保障房違規裝修、搭建的舉報信息,通過信息篩查,居委會可準確掌握違規和處理住戶違規情況,形成社區自我監督。
“利用智能管理系統,保障房小區的門禁攝像還可監控、比對進出保障性住房小區的車輛、車牌,預防‘開豪車住保障房’的現象發生。”尤春玲說。
柳文定表示,以往的保障房分配工作中,遇到的一個普遍性問題就是“能進不能退”,大大影響了保障房工作的公平性。為此,福建省建立了復查復核機制,對不再符合保障條件的住戶,采取停發租賃補貼、改按市場水平收取租金、租轉售、責令騰退等方式實現退出;對虛假申報騙購騙租、違規使用的,予以清退。
據統計,近年來福建省累計退出保障房3000多戶,查處一批騙購騙租保障房對象,紀檢監察部門對涉及的黨員干部給予黨紀政紀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