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媒體指摘提供“假寬帶”的運營商們沒有顯露出一絲愧色。有運營商反駁說,全世界用的都是“假寬帶”。反駁得理直氣壯。
沒有人在認清真相后還心甘情愿被糊弄。可是,當一些博友開始認真思考如何擺脫欺詐,卻發現維權或擇善而從都非易事。如何改變國內寬帶“高價龜速”現狀?“經濟參考微話題”問。博友答,必須引入新的競爭者,制定公平有效的游戲規則。
“假寬帶”明顯是欺詐
央視《每周質量報告》欄目近日披露,根據專家對京、滬、深等地進行的測試,全國網絡速度達標僅55%,“全國一半用戶在花冤枉錢”。
報道證實了很多博友平日的猜疑。“怪不得用著電腦總是感到不對勁。甚至感到電腦背后有另一只手存在。”博友“依云”恍然大悟。博友“淡淡風”反映,寬帶起初還不錯,沒多久就明顯感覺網速慢了很多。
在博友看來,運營商這種與承諾相去甚遠的服務顯然構成商業欺詐行為。“《價格法》規定,經營者不得‘利用虛假的或者使人誤解的價格手段,誘騙消費者或者其他經營者與其進行交易’。”
運營商或許覺得“欺詐”的指責太過刻薄,他們向公眾描述了“業務承包”、“全世界都是‘假寬帶’”等苦衷與真相。然而,有博友指出,運營商對承諾的違背,不是靠這些理由可以遮掩的。
博友“楊----超”駁斥道,就算全世界的寬帶都是假的!錯的也是你運營商,不管有多少環節,都應該調整到位!這好比自來水到家,有大小很多管道,連接開關,壓力等等……消費者要的是最后那一步!中途那些環節不需要明白!你說帶寬有多少,那要以電腦測試為準,不是以你輸出為準!
壟斷剝奪消費者選擇權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消費者對待“假寬帶”的真實態度,比他們在微博上的表態要溫和得多。有博友說,這種態度縱容了奸商和假貨。
博友“李曼”認為,大多數人們在遇到這樣的事情都會不去計較,只要“商品”的分量在大家接受的范圍內就可以了,正是有這樣的想法存在,才會縱容假貨的滋生。博友“花季-落寞”也表示,最主要原因就是消費者法律意識不強,不懂法,不能利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利益。
然而,眾多寬帶用戶表現出來的包容更是因為無可奈何,并非如上數博友所言般甘貧樂道。
博友“居民松哥”反問道,市場上的大白菜缺斤短兩可以投訴,可以維權,但是寬帶缺斤短兩行嗎?
博友“午后_熏衣茶”指出,一直以來寬帶處于隱性的壟斷,消費者只有選擇用或不用,無處控訴運營商的欺詐。博友“霧里看花”表示,用戶和營運商本身就不對等,壟斷行業的壟斷地位決定壟斷的手段,用戶只是待宰的羔羊,無法與之抗爭。
“這就是通信壟斷式經營造成的后果,剝奪了我們消費者的選擇權!”博友“肖愉”如是寫道。
引入更多競爭者
很多博友希望,通訊業可以引入更多競爭者。博友“美兔兔”表示,寬帶等通信都被壟斷,用戶有苦沒處訴,還得用。什么時候也可以像超市購物一樣,想選哪個選哪個,有競爭了,性價比也就上來了。
博友“CQTV唐亮”剖析稱,利用信息不對稱,欺騙消費者,賺取暴利,而由于壟斷地位,競爭不足,以致危機意識淡薄,創新改善用戶體驗的動力喪失,仿佛上個世紀的韓國,日本。打破這種怪圈,必須引入新的競爭者,并制定公平有效的游戲規則。網絡帶寬的提升,絕不是工信部發文就能解決的。沒有競爭,誰舍得投資,坐享其成不更好?
“就是要打破壟斷,讓通訊業活起來。”博友“默言4555”期許道。
敬請關注經濟參考報微博,參與微話題討論,@經濟參考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