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救一時還是救一世?國內光伏行業正面臨著這樣的局面。最近一段時間,國開行扶持“六大六小”光伏企業的消息,著實讓大家有些心神不寧,業內紛紛猜測著入圍企業名單,引來各種版本。
在行業專家看來,與其救企業不如為這一行業設計好出路,開拓市場。
就在“十一”前,9月28日,國家能源局正式公布了《關于申報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通知》,明確了第一期每個省(區、市)申報支持的數量不超過3個,申報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萬千瓦。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知》對國內光伏產業將產生比較好的拉動作用,在行業相對低迷時期,對企業而言“真是一個好消息”,但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救市”。
企業關注大于行動
積極布局下游已是目前絕大多數光伏企業的策略之一,但出于各種考慮,很多公司更多的還只是觀望。
根據《通知》,各省(區、市)選擇具有太陽能資源優勢、用電需求大和建設條件好的城鎮區域,提出分布式光伏發電規模化應用示范區的建設方案。每個省(區、市)支持申報的項目數量不超過3個,總裝機容量原則上不超過500兆瓦。“分布式發電”,是指發電功率較小的模塊化,分散式,布置在用戶附近的高效、可靠的發電單元。
這一項目的啟動無疑給近期陰霾籠罩下的光伏市場注入了一劑強心針。晶科能源全球品牌總監錢晶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如果以每個省(區)申報不超過500兆瓦、全國31個省(區、市)來測算的話,總裝機量的上限將達15G瓦。“雖然能源局并沒有說明項目完成的時間,但據政府此前的口徑,15G瓦的這一數字有可能在‘十二五’期間完成。”錢晶認為,每年預計可能將增加1G瓦到2G瓦的安裝量,說明2012年和2013年國內的光伏市場需求確實會有提高。“但實際效應的顯現和對公司的影響還需要一段時間。政策的貫徹還涉及很多方面的配合,還有許多事情和細節要做。”
“目前大家都知道大型電站的主要問題是并網消納問題,而支撐電網的建設又需要時間。”在錢晶看來,還有很多非人為因素,例如陽光條件是西北部充足,但耗電需求小;而中、東部用電量大,但陽光和土地條件有限。同時,也有一些人為因素,例如政策是否貫徹徹底,政策是否科學和可持續性,是否已經協調了各利益單位達成合理的商業模式等等。
有此想法的光伏企業不在少數。“現在企業做大型光伏電站就有很多困難,不知道分布式項目的操作會不會不同。”一家光伏企業高管告訴《中國企業報》記者,建電站不僅需要政府路條還需要電網的路條,并網許可證更關鍵。
上述高管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建1.5G瓦的電站,國內電站投資需要160億元人民幣,自有資金需要48億元人民幣。如果貸款70%,年息6.5%,每年利息7億元人民幣。而1.5G瓦的組件產能,營運資金必須要20億元左右。
利好政策或將出臺
“目前分布式電站還在前期的摸索階段,什么樣的商業模式,怎么和地方電網的連接,政策的時效性,項目開發包括找屋頂、融資、項目申報,再到項目的設計、工程建設,直到建成后的運行和管理,賣電、補貼如何兌現等等。”錢晶向記者道出其顧慮,它其實是個很系統、很細致、很繁瑣的事情,“所以公司也希望這個投資條件能更成熟些,政策的操作性能更強些,配套的方案能更完善些。”
“沒有雄厚資本,只能拖死企業。因為拖欠電費的問題很嚴重。”上述高管稱。
“拖欠電費的問題很快就會清理。”孟憲淦告訴記者,大電網拖欠補貼的事情,現在正在清理,盡快把過去拖欠的費用補齊,“有的都快兩年了補貼還沒有下發,但現在正在清理這些事情。”
《通知》指出,國家對示范區的光伏發電項目實行單位電量定額補貼政策,國家對自發自用電量和多余上網電量實行統一補貼標準。項目的總發電量、上網電量由電網企業計量和代發補貼。
“分布式示范區的應該不會拖欠。”孟憲淦表示,事實上,“大電站的這筆錢已經收上來了,但是由于中間環節比較繁瑣,所以一直到現在還沒有下發。”但是分布式電站是地市級就可以從頭做到尾解決所有問題,“手續簡化了,可能在結算方面也就簡化了。”
9月初,由國家電網公司上報的“關于加強分布式光伏發電并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將簡化分布式系統審批手續。比如380伏低壓接入的用戶端的發電系統,規模300千瓦以下的,如果申請做分布式系統,可直接向地市級的電網公司客服中心申請,地市級的電網公司客服中心可直接受理,而且免費進行接入設計。孟憲淦表示,而且地市級的電網公司的營銷部就可以審定接入方案,地市級的發展部就可以出具接入電網的意見書,也就是入網通知。“這一系列政策如果得到批準后,那么對并網式發電就開了綠燈,只需要簽訂用電供電合同。”
“太好了,這個太重要了。”杭州市太陽能光伏產業協會秘書長趙永紅聽到這一消息時說。
據了解,浙江省杭州和嘉興分別準備報一個200兆瓦的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
“其實,從去年開始,政策就開始頻繁出臺。”孟憲淦直言,“現在我國新能源并不缺乏政策,也不缺乏資金,關鍵是要健全管理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