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持續寬幅震蕩的A股,即將迎來又一個金秋十月。而大盤在節前出現的一波絕地反彈,無疑給節后行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低迷已久的A股,何時能擺脫基本面、政策面不確定帶來的困擾?“十月行情”之外,投資者能否期待更多?
節前反彈引發節后猜想
基本面現“暖色”
節后A股將何去何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節前市場走勢的影響。9月份的最后幾個交易日市場上演“過山車”行情——上證綜指盤中跌破2000點后,迅即迎來持續兩個交易日的大幅上揚。
外圍市場似乎難以給節后A股提供指引。長假期間,美股、港股漲跌不一。在道瓊斯指數連創新高的同時,標普500指數接連下跌。恒生指數則在最近3個交易日出現震蕩。
國內經濟本身,應該可以帶給市場些許“亮色”。高速公路免費通行帶來的惠民效應,不僅讓各大旅游景點人滿為患,更直接推動了假日旅游經濟“爆棚”。
另外,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1日發布的數據顯示,9月份中國制造業PMI為49.8%,較上月回升0.6個百分點,為今年5月份以來首現回升。這與此前公布的9月匯豐中國制造業PMI數據相互印證。盡管較50%的枯榮線尚有一定距離,PMI的小幅回升仍體現出經濟運行較為明顯的筑底趨穩態勢。
此外,長假結束之后,季末效應引起的流動性緊張局面將自然獲得緩解,這也會從資金面角度對市場起到一定支撐。
“超跌反彈”抑或“筑底回升”
市場觀點現分歧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9月末的行情究竟是“超跌反彈”還是“筑底回升”,機構的看法并不一致,這也使得各方對于節后市場的研判出現了一定的分歧。
來自申銀萬國證券研究所的觀點認為,目前市場看不出“將要走牛的跡象”。一方面,基本面或許有向好的變化,但尚未出現明顯的一致向好預期,市場未來運行過程中將有較多反復;另一方面,兩市單日成交額持續維持在約千億元的水平,也較難有效突破重重阻力。
來自廣發證券的觀點認為,股市與債市、國內市場與海外市場預期不一致,顯示當前A股對基本面的悲觀反應“可能已經過度”。從這個角度而言,未來市場的上行動力將仍然來自對市場悲觀預期的修復。
與之相比,好買基金研究中心的看法相對樂觀。從市場運行環境看,貨幣和政策層面都出現了較大改善,逆回購降低資金成本,各類投資規劃也陸續出臺。綜合各方面因素來看,A股市場已呈現一定的底部特征,而政策面發力刺激了投資者信心的恢復,給股市回暖打下了基礎。
機構眾說紛紜的背后,是基本面、資金面、政策面的諸多不確定性及其給A股帶來的考驗。
按照國家統計局的安排,未來的11天里,固定資產投資、房地產投資和銷售、CPI、PPI、GDP等一系列月度和季度重要數據將相繼亮相。數據勾勒出的國民經濟運行態勢,無疑將為投資者判斷A股市場基本面提供最直接的依據。
制度變革呼之欲出
能否為A股迎來新的生機?
在期待股指筑底反轉的同時,市場對于證券市場的改革預期愈發強烈。投資者期待著,一系列改革措施能從根本上消除中國股市與生俱來或后天積累的一些頑疾,從而引領其擺脫功能失調、價值失衡的狀態。
9月公布的《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明確了未來3年中國金融改革的目標: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增長,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銀行、證券、保險等主要金融行業的行業結構和組織體系更為合理。就證券市場而言,這一既定目標較為合理而非遙不可及。
事實上,與單純的規模和漲幅相比,證券市場的改革力度顯然更受關注。其中,即將展開的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無疑吸引了更多的目光。據稱,此次改革最早將于10月末啟動,而以注冊制取代現行的審核制將成為其核心。
在審核制下,本應高度市場化的股票發行被添上了濃重的行政色彩和人為因素,不僅引發了高價發行、高市盈率和超高募集資金的“三高”現象,更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股市定價機制的扭曲。
天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師仇彥英表示,除了基本面之外,供求關系的失衡是導致近年來股市持續不振的主要原因之一。從這個角度而言,新一輪新股發行制度改革的啟動將對提振投資者信心、改變市場弱格局起到關鍵的作用。
對于A股而言,制度變革更值得關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