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持續了將近3年的歐債危機終于出現了一些轉機。12號,德國法院通過了歐元區永久的救助機制,同意出資1900億歐元來化解歐債危機。這個好消息到底能不能扭轉歐元的頹勢?重債國希臘最新的情況到底如何?歐元區是不是真的就會從此走出歐債危機了?在大洋的彼岸,14日凌晨,美聯儲的議息結果也即將公布,新一輪的量化寬松的政策到底會不會出臺?歐美大國努力救市,全球流動性未來在一段時間當中它的態勢究竟會如何?央視財經頻道主持人陳偉鴻和特邀評論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世界發展研究所副所長丁一凡、著名財經評論員張鴻共同評論。
歐債危機如今發展到了哪一階段?這一次的峰回路轉是必然還是偶然?歐債危機之后馬上會輪到誰?美聯儲本周四議息會議會發出QE3嗎?
12日,德國聯邦憲法法院裁定,歐元區永久性救助機制,歐洲穩定機制,沒有違反德國憲法,不過在放行的同時,也附加了一個條件,就是明確了德國的出資上限為1900億歐元,這樣的判定結果可謂是影響重大,意味著歐洲經濟和貨幣聯盟將進一步向前發展。
默克爾(德國總理):這個決定為所有人帶來了安全,包括德國聯邦議院和納稅人,為我們的必經之路提供了保障,所以我要說,今天對德國和歐洲來說都是好日子。
憲法法院做出了裁定,可并不意味著德國民眾買賬,民意調查顯示,有53%的受訪者希望聯邦憲法法院能否決歐洲穩定機制,甚至已經有42%的受訪者歡迎希臘退出歐元區。
菲利普(抗議者):歐洲穩定機制就是個拙劣的修補工作,讓人們沒機會再反對救助了,這完全脫離了民主,自由和主權。
不管如何,作為歐洲老大拯救歐元是德國當前義不容辭的責任,幫助歐元區逃過這一難,并取得繁榮發展,這既是為了歐洲,更是為了德國自己,德國在糾結中過日子,飽受危機困擾的希臘,卻真真正正的在過著苦日子。
高校教師:我們的消費水平,已經降到1970年的水平,我們這樣的普通教育工作者很難生活,也不可能幸存下來,因此我們只能來這兒抗議。
就在歐債危機愈演愈烈之際,美國的債務危機也再次浮出水面,目前已經突破了14.3萬億美元的債務上限,達到16萬億。11號,國際三大主要評級機構之一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表示,如果美國國會明年不能達成長期的減債計劃,就要調降美國的3A主權信用評級。受此影響,當日黃金上漲3.10美元,收于每盎司1734.90美元。美元遭到全面拋售,美元指數跌破80,創四個月新低。今年上半年,美國經濟增長顯露出疲軟信號,第二季度GDP增速僅為1.7%。尤其是美聯儲最為關注的兩大指標就業和通脹數據表現黯淡。
喬杰夫(萬寶盛華集團全球CEO):美聯儲在通漲和就業方面面臨很大壓力,目前失業率依舊保持相當高的水平,在8.1%-8.5%之間。因此美聯儲在決算方面采取一些措施來降低失業率在情理之中。
到目前為止美國失業率已經超過3年徘徊在8%以上的高位,創下上世紀三十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最長周期。13日正在召開的美聯儲議息會議就更受外界矚目。外界普遍推測,美聯儲在近期啟動QE3,再次為經濟復蘇提供“彈藥”的幾率已經顯著上升。日前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已經承認不排除實行第三輪量化寬松的可能。
丁一凡:“無限”購債計劃給了市場信心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最近一段時間,歐洲央行行長德拉吉表示,在重債國的債券遇到短期債券又是遇到困難,發行不出去的時候,歐洲央行會出手相助,而且它購買的數量是無限的。自從這個決定宣布以來,歐洲的債務市場就穩定了很多。因為債務實際上是看它的收益率,也就是說,如果你沒有問題的話,這些歐洲歐元區國家的利息都非常低。但到現在為止,所做的決定還都是一種短期的決定,它實際上是為歐元區國家和歐盟國家做下一步的改革爭取到了時間。
最近,德國的一個非常有名的雜志叫《明鏡周刊》,它登陸了一個訪談錄,登了它對當年西德總理施密特和法國的總統季斯卡·德斯坦的一個采訪,就是談歐元的。因為這兩個人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第一次設計歐洲貨幣脫離美元,形成單獨的歐洲貨幣機制的兩個最初始的人,所以他們的觀點非常重要。他們倆有一個很重要的說法,就認為當年的德國領導人都是經歷過戰爭的,所以他們對戰爭非常害怕,對于歐洲的發展趨勢特別害怕,可是在二戰之后,他認為其他的國家對德國非常友好,接納了德國在歐洲這個環境下發展起來。所以德國發展起來以后,他們認為德國對歐洲有責任,所以他們一直認為,我無論是搞歐洲貨幣體系也好,還是搞歐洲一體化也好,德國人要有一定的感恩之心,這是他公開承認的。現在的問題是,后來的德國領導人開始越來越沒有這種感覺了。德國人覺得,我不應該背這個包袱,我們不應該去幫助。
張鴻:歐債危機到現在都沒有一個根本解決的機制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這個問題其實從一開始就存在,這一次它變成了憲法法院的一個違憲的審查。所以夜長夢多,歐債危機就是夜長,到現在沒有一個根本解決的機制,偶爾會出一個夢,你說歐洲央行是好夢,要無上限來解決,來買你短期的重債,但是也有噩夢,包括希臘說,我要讓你賠償戰爭賠款,這算一個小的噩夢。
現在的1900億歐元,其實它不是就是1900億,而是一個上限,等于希臘法院給你了一個上限,這樣意味著什么?歐洲央行可以無上限,但是德國有上限了,所以德國在這個救助機制里,德國現在有點被孤立的意思,就是其他國家都同意了無上限的援助,但是德國,這個最大的責任國,它投了反對票,它不愿意無限制的來救助。在我看來,如果德國這個最大的救助國在里邊被分裂的話,那可能對接下來的一系列的政策,都會有影響。
丁一凡:第三輪量化寬松不一定能比第二輪量化寬松效果好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其實現在有幾個矛盾點,第一個,好像市場對美聯儲的第三輪量化寬松有很大的期待。現在的數據證明,美國經濟確實不好,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回升特別特別乏力。然后又趕上了一個美國總統大選年,這個時候在臺上的總統奧巴馬希望連任,他希望有比較好的經濟環境能有助于他連選。在這種情況下,可能美聯儲會助在任的總統一把,所以在這個時候有可能要再推出新一輪量化寬松。
如果你看看第一輪、第二輪量化寬松的結果,可能從另一個方面證明,實際上第一輪量化寬松是美聯儲出手,而當時的美國金融機構里面壞賬,所以在擺平債務,給市場注入新的流動性,讓美國的金融機構能夠重新讓市場活起來,在這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才使得美國經濟陷入衰退,沒有陷入大蕭條,所以第一輪量化寬松比較有效。但是第二輪量化寬松,它其實效果就已經大大減弱了。當時美聯儲出手購了很多國庫券,主要是為了在某種程度上壓低美國國庫券長期的利息,也就是減少美國政府的財政開支。在這種情況下,它并沒有起到刺激經濟回升,甚至解決就業的效果。
在今天的這種情況下,第三輪量化寬松是不是能夠比第二輪量化寬松更好?這實際上是一個很大的疑問。如果我們按照效益遞減的邏輯來想象,它有可能比第二輪量化寬松的效果還差。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美聯儲一直到現在都沒有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從長期角度上講,它某種程度上釋放更大更多的流動性,但是它更多是要減少美國政府的債務負擔。從這個角度上講,它想刺激美國的經濟金融,推進美國的投資,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但能不能起到這個作用,現在還看不太清楚。如果下一步再繼續推這么多貨幣的話,造成美元的貶值,是不是符合美國的利益?現在市場實際上是不太穩定的,因為人們對于歐元區的前景仍然不是那么清楚。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是資本從歐洲流向美國的一個過程,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因為美聯儲的第三輪量化寬松就突然改變資本的流向,我個人認為不太容易。
張鴻:美國很有可能推出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
(《央視財經評論》評論員)
前兩輪政策的效用,伯南克已經在上個月底開始辯護了,說是有效的,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大家會判斷說第三輪會出來。同時,他對現在的經濟狀況表達了不滿,經濟狀況還不是特別好,所以他上個月底,其實美聯儲已經傳遞出信息就是,如果說出現了明顯且持續的經濟提振,我們就不推了,那潛臺詞就是說,現在就業持續不振,所以怎么辦,那就只好可能明天推出來。而且很多的機構,已經在之前預測了。可能他會尋找一個更好的時機,但是當美聯儲和伯南克的這種信號出來以后,金融市場做出了反應,然后很多研究機構也開始,基本上判斷說,明天可能會繼續推出。
丁一凡:無限量購買國債是對市場發出威脅信號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這個無限量購買國債,實際上是對市場發出一種威脅的信號,也就是說,到現在為止,歐洲央行購買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甚至于希臘國債的量是非常小的,它并沒有大量的去購買。但它給市場發出一個信號,是因為前一陣子這些債務國出事的時候,他們這些國家在市場上籌資已經沒有辦法了,因為這些國家發的短期,就是所謂拆東墻補西墻,就是借新債還舊債的這種辦法,無法繼續下去,因為他們借新債的那個利息,已經上升到非常高了,高到高利貸的水平,就是年利息逼近10%了。
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說明什么?說明市場上有一種投機力量在作空這些債務。在這種情況下,歐洲央行向市場發出一種警告,也就是說,在這種情況下,我就無限量的買入這些危機債券。這樣的話,他實際上是對市場發出一種警告,他說了以后,他其實并沒有這么做,但市場馬上就安定下來。所以它跟美聯儲開始搞的第一輪、第二輪量化寬松是不一樣的。那是直接的把這些壞賬包起來,把這些國債包起來,然后同時放入大量的流動性,實際上就是說,美聯儲已經向市場投入了新增的貨幣量已經是好幾萬億。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到現在為止,我們沒有權利說,歐洲央行采取的決定也是一種促進全球通貨膨脹的一種政策,其實它并沒有影響。
張鴻: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會推高全球的通脹水平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丁所長剛才已經為歐洲的穩定機制辯護了,說他出臺不意味著說要推高全球的通貨膨脹,因為不是說我立馬就掏錢。但是美聯儲這個就是可能會推高全球的通脹水平,其實它印鈔是降低自己的壓力,但是因為美元在國際上的地位,所以等于是轉嫁了這個危機風險,等于是我們全球在為他擔這個風險。
呂隨啟:量化寬松會導致流動性泛濫 惡性通脹壓力加劇
(北京大學金融系副主任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如果美聯儲推出QE3,對于全球經濟的復蘇,有一定正面的刺激作用,但是恐怕也要承受流動性泛濫,惡性通脹壓力加劇,這樣一種負面的代價,所以量化寬松在整個世界經濟已經基本觸底的情況下,還是不推為宜。歐洲的問題從經濟上來講,已經告一段落,從現在來看,政治因素也已經告一段落,因此歐債危機可以判斷,基本上屬于一個“利空出盡”,即使不確定因素還對市場,包括對世界經濟會產生影響,但是這個影響是相對較小的。
屈宏斌:我們不用過于夸大量化寬松的風險性
(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美國政府第三輪量化寬松政策,主要的目標是針對美國經濟,針對美國金融市場,但是客觀上可能會對全球流動性,會造成流動性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因為對大宗商品價格會有支持,但是我認為對風險,我們并不用太過于夸大,因為全球經濟目前處于一種需求不足的狀況,所以說即便有美元流動性的增加,那么它對推動大宗商品價格的上升(作用)是有限的。
丁一凡:惡性的全球性通貨膨脹可能發生
(《央視財經評論》特約評論員)
如果這些發達經濟體走出了債務經濟的陰影,然后它們的經濟開始恢復正常的時候,那個時候就非常危險了,這么大的貨幣流通量,就可能產生一場比較大的、惡性的、全球性的通貨膨脹,那個時候我們可能就很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