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11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國內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8月份財政收入增幅也低至4.2%,中央財政收入更是出現負增長。財政收入的低增長是否將成為常態?如何解決其與民生支出日益加大之間的矛盾?如何保證我國結構性減稅的進程?
中央財政收入現罕見負增長
8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延續了今年以來的低增長態勢,中央財政收入更是出現了罕見的負增長,同比下降6.7%。
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白景明認為,中央財政收入出現負增長主要是受企業利潤下滑、進口環節稅收下降和實施結構性減稅政策影響。“我國第二產業占比較高,對企業所得稅貢獻度高達50%以上,而工業企業利潤向下走直接影響中央財政收入。”白景明說。
當月,我國主體稅種表現不佳。受工業增速放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降幅擴大影響,我國第一大稅種增值稅收入同比下降8.5%。從增值稅降幅較大的行業看,鋼坯鋼材下降36%、煤炭下降28.7%、有色金屬下降27.9%。
受工業企業利潤降幅擴大影響,扣除上下年度退稅等不可比因素后,8月份企業所得稅下降約5%,其中,工業企業所得稅下降15%。
值得注意的是,房地產市場的回暖拉動8月份相關稅收增幅較大。受近兩個月來房地產市場成交量增加的拉動,8月份我國房地產營業稅收入同比增加59億元,增長21%,建筑業營業稅也同比增長13.5%。
根據數據,今年前8個月財政收入增長10.8%,較去年同期回落20.1個百分點,其中稅收收入增幅同比回落19.4個百分點。
財政收入,尤其是稅收增幅的變化,直接反映當前的經濟形勢。財政部分析指出,經濟增長放緩、價格漲幅回落、企業利潤下降以及實施結構性減稅等多重因素疊加,是導致今年財政收入增幅繼續回落的主要原因。
財政收入“低增長”如何保障民生支出“加速度”
專家指出,財政收入過去多年20%以上的高速增長時期已經結束,我國進入結構調整時期,財政收入持續低速增長趨勢將是必然。
分析當前的財政收入形勢,財政部財科所副所長劉尚希指出,當GDP增速高于9%的時候,財政收入特別是稅收收入的增長都在20%、30%甚至更高,但當GDP增速低于9%的時候,財政收入就會跌到個位數。
“我國經濟結構調整需要一個過程,這期間經濟不會出現過快增長,稅收低速增長將是長期趨勢。同時,結構性減稅不斷推進,按照安排,明年‘營改增’將選擇行業在全國推進,這將帶來較大的減稅規模。”白景明說。
那么,如何解決民生支出加速增長的需求呢?專家認為,在經濟增長乏力時期,財政往往面臨兩方面壓力,一是民生支出加速擴張。二是需要財政政策刺激投資與消費。
“財政收入進入下行通道,財政支出尤其是民生支出仍處在上升通道,日趨凸顯的財政收支矛盾將成為今后一個時期關注的重點。”劉尚希說。
“民生支出是剛性需求,必須保證。平衡這兩者關系一是要加強稅收征管,維護已有稅制運行。二是要保證將有限的財政資金投向合理的領域,以支撐經濟增長。三是保證民生支出要加強績效管理。”白景明說。
專家表示,隨著財政收支矛盾凸顯期的到來,財政支出應更加回歸理性、科學。要強化財政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調整好財政支出結構,確保重點財政支出,特別是重大民生支出的需要。
結構性減稅仍需發力
財政收入增長乏力,財政支出壓力不減,是否將影響結構性減稅的力度?專家表示,越是經濟增速放緩,越要加大結構性減稅力度。在“十二五”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應將實現“穩增長”的重點放在推進結構性減稅上。
白景明認為,要通過結構性減稅起到穩增長、保民生的作用,這也是為今后可持續的稅收創造條件。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高培勇指出,有別于以往以“增支”為重心的操作,積極財政政策應以結構性減稅為主要載體,通過民間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而非政府直接投資的增加實施經濟擴張,將有助于在實現“穩增長”目標的同時,兼收調結構、控物價的功效。
“結構性減稅能否落到實處,在很大程度上關系著這一輪宏觀經濟調控的成敗。”高培勇說。
劉尚希則指出,當前推進結構性減稅仍然有空間。以扶持小微企業為例,在落實好現有扶持政策基礎上,如果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為小微企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則將推進更多小微企業的快速成長,不僅有助于緩解就業壓力,還能推進中小企業的科技創新,而小微企業一旦發展起來,也為今后增加稅收創造了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