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部分城市土地拍賣市場火爆的場面輪番上演,一改上半年的冷清局面。在傳統的“金九銀十”到來之際,土地市場是否也隨之步入旺季?
土地市場打破沉寂
在樓市“淡季不淡”的影響下,土地市場也打破了長期的沉寂,波瀾再起。在近日舉行的土地拍賣中,多個城市加大了供應力度,房企拿地積極性也明顯提高。
8月24日,武漢舉行了今年規模最大的土地拍賣會,集中拍賣36宗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總面積達3229畝。最終,有28宗地塊以121.68億元的總價成交,創下近三年來武漢土地市場單日成交價最高紀錄。
兩天后,杭州土地拍賣會上也出現了類似的火爆場面,推出的7宗土地悉數出讓,總成交額達54.38億元,單日成交地塊數量和成交額均創下年內新高。
與武漢、杭州相比,北京、上海等城市的土地供應節奏也明顯加快。北京從8月17日至27日的10天之內就推出了14宗住宅用地,數量趕上了前7個月的供應總量。溫州則在近期一次性推出52宗地塊,共計3220畝,規模是過去幾年土地出讓的總和。
伴隨著土地市場的回暖,各大房企也加大了拿地力度。8月28日,萬科以5854元/平方米樓面地價拿下了東莞一塊約1.74萬平方米的商住地塊,溢價率為68%,刷新了當地商住用地單價最高紀錄。
統計顯示,萬科、龍湖、中海以及保利等4大房企近兩個月內共拿地19次,支出金額達200多億元,超過四家房企去年總拿地金額的四成。
近期相繼公布的中報表明,多家上市房企還將繼續大量購地,積極增加土地儲備。北京中原地產研究總監張大偉認為,隨著下半年推地力度加大,部分房企也會更多地抄底拿地,土地市場可能將逐漸走出低迷行情。
多因素共推市場
國務院房地產督察組發現,上半年部分城市住房用地供應計劃完成率較低,個別城市不到10%。業內人士認為,近期地方政府“扎堆”推地正是為了加速完成土地供地計劃指標。
據國土資源部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住房用地供應計劃已落實4.72萬公頃,計劃落實29.6%。國土資源部表示,“按照土地供求的季節性規律,2012年住房計劃落實情況正常,下半年土地供應量將會增加,呈穩步增長態勢。”
除了“指標壓力”外,張大偉認為,地方政府加速推地的更大“壓力”來自于土地收入減少、地方財政吃緊。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收入11430億元,同比減少4342億元,下降27.5%。
與此同時,地方政府的“推地潮”也得到了開發商的積極響應。“上半年很多房企都采取了以價換量的策略,成交量隨之不斷上升,土地儲備也快速消耗,因此下半年多拿地是必然結果。”武漢億房研究中心研究員鄢峰認為:“資金的快速回籠也為拿地創造了有利條件,信貸及市場的寬松復蘇提升了企業拿地的積極性。”
“支持和鼓勵自住性需求的差別化政策剛好趕上了‘金九銀十’,也會使部分開發企業對于市場基本面的考量更為樂觀。在成交量回升之后,他們都會增加投資和擴大新開工面積。”鄢峰認為。
房企拿地謹慎是主流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張東認為,近期重金拿地的房企基本是按照自己的開發計劃執行的,而不是因土地市場變化而做出的決定。“這些開發商大都已進行過降價、推新盤等過程。對他們來說,現在拿地一方面是為了抄底,更多還是為了補倉,是符合他們的開發規律和進程的。”
“目前,雖然不少房企資金壓力開始緩解,但對于拿地仍然謹慎。”張東說,從近期武漢、杭州等城市的土地拍賣結果來看,雖然單日成交額屢創新高,但低價、底價成交依然是主流。武漢8月24日的拍賣會上,16宗位于中心地段的城中村改造用地,不到一個小時全部以底價成交了。
“許多大房企希望在淡季加快土地儲備,但是多以底價成交,更說明了開發商手中的資金仍不充裕。”中指院華中分院副總監李國政認為,相比前兩年“地王”崛起的時候,現在的土地市場明顯趨于理性,開發商拿地比較謹慎,整個市場尚難以重新“回暖”。
對于未來土地市場的狀況,李國政認為,從近期中央部委對全國多地樓市調控的表態可以窺見,如果短期內房價出現明顯反彈趨勢,新的樓市調控政策的出臺將不可避免。
在年度土地供應計劃的壓力之下,地方政府將繼續加大推地力度,銷售回款較多的企業也會繼續增加土地儲備。但張東認為,過高的土地存量和消化周期會影響到房企的成長速度,增加經營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