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際貿易學會中美歐研究中心共同主任何偉文7日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后,并非只有法律抗辯這一條路可走,因為歐盟初步調查結果要在9個月內作出,最終結果要在15個月內作出,在這個期間,中歐雙方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溝通磋商,化解摩擦。 何偉文表示,在應對歐盟光伏反傾銷案時,國內光伏產業一方面要依據WTO規則進行抗辯,另一方面,也要和歐盟產業進行磋商與合作,這兩者并不矛盾。因為以往很多國際貿易方面的糾紛,一開始都說要打貿易仗,后來又不打了,而是通過協商解決了。具體到這個案子,有很多種解決方案,例如最低限價或價格承諾等等,都有可能。因此,一方面要應訴,一方面要協商,兩條腿走路。當然,這個協商的博弈可能不單單是光伏產業。 當記者提到,歐盟對華光伏產品發起反傾銷立案調查后,輿論比較關注的是不久前德國總理默克爾訪華期間,提出中歐之間的反傾銷問題要通過協商解決。但是不久之后,歐盟立案的決定就出臺,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認為是不是德國反悔了,或者是默克爾在歐盟里面說話沒有分量。 針對這一問題,何偉文談到:“在我看來,兩者并不矛盾。”他說,此次歐盟委員會對華光伏產品的反傾銷立案是依據歐盟法律程序作出的,而不是某個成員國的程序,包括最大的成員——德國都是不能決定的。按照這個程序,作出立案決定要考慮提出申請的企業是否滿足產業代表性的要求,考慮到整個行業是否受到了實質性的損害。 此外,從德國總理默克爾的角度來說,在歐盟,德國是太陽能產業最大的生產國。德國的很多州發展太陽能產業,但現在歐債危機陰霾不散,政府對產業的補貼減少,德國光伏企業也面臨極大困難,所以她的壓力也很大。默克爾自己也要做很多企業的工作。 據了解,歐盟委員會6日宣布,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發起反傾銷調查。這是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單起貿易爭端。 商務部的資料顯示,目前,歐洲是全球光伏產品的最大市場,也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2011年中國光伏電池對歐出口金額204億美元,約占同期該產品出口總額的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