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鎮安縣在縣級公立醫院改革中,以投入換機制、以創新建機制,通過強化政府辦醫和醫保控費,開展企業式的精細化管理,使這個欠發達山區縣的公立醫院煥發了活力。 記者日前在鎮安縣人民醫院看到,這里新建的14層住院大樓寬敞明亮,內部陳設現代舒適,據醫院院長陳訓介紹,這座大樓投資8000多萬元,2011年住院大樓建成后,醫院床位由230張增加到了450張,還新添了16排螺旋CT、層流凈化手術室等設施設備,解決了醫院床位緊張、就醫條件差等問題。 陳訓說,過去由于床位太緊張、醫療水平也有限,一些患者不得不去商洛市甚至西安看病,增加了老百姓的就醫成本,看病很不方便。但現在像顱內腫瘤切除這種三級醫院才能完成的手術縣醫院都可以實施,越來越多的患者選擇就近看病。 據鎮安縣衛生局副局長高昌良介紹,鎮安縣的縣級公立醫院有3家,其中縣人民醫院承擔了全縣診療量的70%。醫改前縣財政對縣醫院的投入每年只有50萬元。從2011年開始,縣財政完善補償機制,當年對3所公立醫院共撥付資金2744.66萬元,其中給縣人民醫院的總投入達到2141萬元。 同時,鎮安縣從制度方面動腦筋、求突破,創新監管模式,理順管辦職責,探索建立了“1+3”監管模式。成立了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評價委員會、理事會三個專業委員會。在明確了政府辦醫院的職責后,醫院的管理權被交還給理事會和院長。陳訓說:“現在的財政撥款只要按程序用,上級都不會干涉;人事權給醫院了,所有的科室都是競爭上崗,衛生局局長都不能干預;只要指標經過人事部門認可后,我帶著專家去招聘人才,也不會有上級部門干預。” 2003年,鎮安縣在全國率先實施單病種定額付費制度,通過加強單病種規范化、精細化管理,有效控制醫藥費用。目前這里有68個病種推行單病種付費,占總病種的65%。再加上臨床路徑的實施,通過制定完善診療規范,引導和規范醫務人員合理檢查、合理治療、合理用藥,提高了醫療質量,降低了醫藥費用。2011年,新農合住院補償、城鎮職工和居民住院補償2372人次1323.2萬元,政策范圍內補償比例達到72.6%。 來自永樂鎮栗灣村的患者張本秀患有高血壓、心臟病,前不久在西安一家三甲醫院花了3.3萬元實施了心臟支架手術,目前在縣醫院進行術后基礎治療。張本秀說:“現在花三四元錢坐十多分鐘車就能到縣醫院看病,要比去大城市看病方便得多,而且通過單病種付費,2400元醫療費我只要自付700元就可以了。” 增加投入和建立機制使醫院進入了良性發展的軌道。農民看病負擔減輕了,同時醫院業務高速增長。2011年鎮安縣全縣轉外就醫占住院病人總數的13.9%,較2008年下降21.1個百分點。公立醫院主要運行指標與2010年相比,呈現出“四升四降”的良好態勢:門、急診人次上升,住院人次上升,新農合政策范圍內住院費用補償比例上升,群眾滿意度上升,平均住院日下降,藥占比下降,住院患者抗生素使用率下降,次均住院費用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