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首屆中國(九江)鄱陽湖國際名湖友好交流大會上,多位湖泊環境專家指出,全球主要湖泊正面臨著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所造成的水質污染、水位下降等共同挑戰,而作為地球天然的蓄水池和重要的淡水生態系統,湖泊所面臨的挑戰已對世界淡水資源安全構成嚴重威脅。 全球自然基金會理事長、世界生命湖泊網執行主席瑪麗安女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世界上的湖泊和濕地各不相同,但是它們目前所面臨的主要挑戰是相同的,其中最嚴峻的挑戰是湖泊水質的下降,突出的表現為赤潮、藍藻的大范圍暴發,它們使湖水中的含氧量降低并釋放大量有毒物質,對湖泊生態圈中生物的生存造成危害。 來自俄羅斯貝加爾湖的代表薩亞娜提出,除了工農業生產對湖泊造成污染外,缺乏監管的旅游開發也同樣加劇了人類活動對湖泊環境的影響,特別是在人們保護湖泊的意識淡薄、知識匱乏的情況下。 瑪麗安認為,全球氣候的變化是造成湖泊水質下降的另一個重要因素。根據她提供的一份美國方面2010年發布的數據,全球有167個湖泊湖面溫度的上升速度從每10年0.81華氏度上升到每10年1.8華氏度,按此速率,到本世紀中葉,淡水湖泊生態圈中的所有生物都將面臨一場考驗。 日本琵琶湖的代表焦春萌博士對此深有體會。他說,20世紀六七十年代時,琵琶湖曾因為工業發展造成湖水富營養化而引發赤潮和藍藻暴發。對此,日本地方政府通過立法控制湖水富營養化,國家則建設大型水利工程對湖泊進行治理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成為世界湖泊治理的典范。 “然而,氣候的變化又帶來了新的問題,全球變暖使琵琶湖湖底沉積的磷再次被釋放。”他說。 瑪麗安還指出,全球湖泊面臨的第二大挑戰是水位下降,這同時也是造成湖泊污染的一個原因。 據介紹,氣候變化以及城鎮化對湖岸區和淺水區的吞噬都是湖泊水位下降的原因。來自肯尼亞納庫魯湖的代表喬治說,近年來,納庫魯湖湖區的土地被大量轉化用于農業生產和城鎮化發展,使土壤涵養水分的能力下降,并造成季節性洪澇災害。 專家們指出,湖泊是地球天然的蓄水池,盡快采取行動保護湖泊對于保障世界淡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重要意義。 “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是昂貴的。所以我們更應該做的是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瑪麗安提出,這需要政府立法,企業守法,非政府組織搭建技術交流平臺,學校教育提升公民環保意識,普通公民從節約每一滴水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