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了解到,受種種因素制約,青海牧區工程性缺水問題依然突出,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舉步維艱。守著長江、黃河和瀾滄江源頭,青海牧區部分農牧民卻喝不上水。有關人士認為,加快牧區水利建設,應當因地制宜,多管齊下,突破當前“短板”制約,邁上一個新臺階。
“守著源頭沒水喝”
青海牧區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全區人口占青海省總人口的1/3左右,而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97%,是除西藏以外我國最大的藏族聚居區。這里源源不斷地向中下游輸送著清潔水源,每年至少輸送600億立方米以上,但當地水資源利用率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4左右,留不住、調不動、用不到水的問題比較突出,成為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青海省水文地質工程勘察院高級工程師辛元紅分析說,由于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頻繁等因素,青海牧區一系列生態問題陸續開始出現,冬季降雪量減少,荒漠化進程加快,水土流失加劇,地下水位下降,引起一些居民點和城鎮用水危機,甚至到了“守著源頭沒水喝”的尷尬境地。
“根據‘十二五’規劃,青海牧區飲水不安全人口為65萬余人,占農牧業總人口的一半左右,還有700多萬頭(只)牲畜存在飲水安全隱患,解決飲水問題困難多、難度大。”青海省水利廳農村牧區水利水保處副處長星連文說。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興海縣境內,黃河流長為146公里,水資源總量和人均占有量皆屬中上水平,但由于面臨水利“短板”,這里工程性缺水問題突出。該縣子科灘鎮泉曲村76歲的藏族村民夏吾南加說:“每天都到村頭的河里拉水吃,一個來回至少走4公里。這兩年上游在開采礦山,粉塵、礦渣進入河水中,礦物質含量超標,而且渾濁不堪。”
“我州一些地方交通不便,當地牧民還要靠人背馬駝,到10公里外打水吃,一戶至少占去一個勞力。”果洛藏族自治州環保水務局水政科科長戚慶君說,個別地區水質不達標,瑪多、班瑪等縣部分鄉鎮飲用水源存在苦堿、高氟等問題。在果洛毗鄰的玉樹藏族自治州,州水務局水保科科長李家峰告訴記者,雜多縣雜青鄉和莫云鄉的飲用水中堿含量超標,囊謙縣香達鎮、白扎鄉含氟量過高,當地群眾對此意見很大。
記者了解到,青海牧區暴雨、洪澇、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且呈不斷加劇趨勢,而大部分城鎮基本上沒有防洪設施,每年汛期防洪安全隱患較大,給群眾造成很大的財產損失。“牧區大多數城鎮依河而建、依山而居,容易受洪澇等自然災害侵擾,要達到國家防洪標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李家峰說。
水利改革仍需爬坡邁坎
當前青海牧區水利改革與發展仍處于爬坡、邁坎階段,而且與過去相比,“坡”會更陡,“坎”會更高,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水利建設投資不足。記者在青海牧區部分州縣走訪看到,當地水利基礎設施陳舊簡陋,不少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設計標準低,老化失修現象嚴重。青海省水利廳規劃計劃處處長石建平說,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公益性,基本上靠政府投資來完成,投資渠道單一、規模不大,盡管這幾年國家加大投入力度,但地方配套和群眾自籌困難,一些水利建設項目尤其是骨干工程根本無法實施。
其次,體制機制障礙突出。“水務管理工作牽扯面廣,覆蓋范圍大,而且政策性強,僅靠水利部門一家難以完成。”戚慶君說,在青海牧區,扶貧整村推進、游牧民定居工程、三江源生態移民、黃河上游庫區移民等項目都涉及水利配套,但在項目申報和實施中,缺乏有效溝通協調機制,往往各自為戰、互相打架,難以科學有序地推進工程建設。此外,水利管理機構、管理制度、水費征收制度等不健全,管理粗放,監管不力。
第三,專業技術人才匱乏。記者在果洛、玉樹等藏族自治州采訪獲悉,人才短缺是制約水利建設“瓶頸”,主要原因是這里偏遠落后、高寒缺氧、“六月飛雪”、山河阻隔,沒人愿意來,而且相關編制還是按照2002年的標準核定的,與現代水利發展狀況不相適應。果洛州環保水務局局長盧雄章說,全州6縣每縣水利部門只有五六人,連一名水利科班出身人員都難保障,而且這些“門外漢”還身兼國土、環保、扶貧等數職,不少工作停留在表面,沒有實質性進展。這導致水利前期工程跟不上,項目申請難度大,多年來這一現象都沒有改觀。
水利發展需處理好“四個關系”
專家認為,青海牧區落實國家關于藏區水利改革與發展政策的過程中,要處理好以下“四個關系”:
處理好中央財政和社會投入的關系。石建平說,鑒于青海地方財政困難,建議中央加大牧區水利設施建設財政支持力度,免除州縣配套和群眾自籌,同時探索建立多元化投融資機制,積極吸引和帶動社會資金投到水利建設,并明確相關產權共享和利益分配機制,基本達到“誰投資、誰所有、誰興修、誰受益”。
處理好部委幫扶和對口支援的關系。星連文說,青海牧區水利建設具有公益性和服務性,建議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青海等省藏區發展、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等政策,爭取中央部委對這里水利建設給予更多項目和專項資金,同時發揮發達省區對青海牧區的對口幫扶政策,使其在技術、資金、人才等方面支援水利工程建設。
處理好工程建設與日常管護的關系。“冬天這里晝夜溫差達20余度,大部分水利工程經不起考驗,因此,日常管護工作直接關乎效益發揮。”戚慶君說,應當因地制宜,統籌抓好骨干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生態水利工程建設,同時切實摒棄“重建輕管”現象,在水利項目開工前就組建監管機構,做到機構健全、人員落實、管理有序,實現防御、建設和管護的有機統一。
處理好人才“引進來”和“走出去”的關系。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縣水利局張良善說,加快水利工程建設,人才隊伍是關鍵。建議適當增加水利人員編制,參照西藏標準提高工資待遇,積極“筑巢”引進高素質水利專業人才;加強現有人員培訓和教育,組織到內地沿海地區參觀、交流與學習,開拓工作思路,增強發展后勁。
基層干部和專家指出,基于青海牧區的特殊性,再加上水利欠賬多、“短板多”,加強這一地區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時,應當盡可能提高標準和水平,爭取邁上一個新臺階,從根本上保障牧區水利事業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