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證監會的信息顯示,證監會目前正在對《上市公司員工持股計劃管理暫行辦法》廣泛征求建議,并將對辦法進一步修改后適時推出。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員工持股計劃將有助于提高員工積極性,提升公司效益并長期利好中國股市。在員工持股計劃的具體執行方面,專家建議,防范內幕交易、員工持股激勵措施、資金來源落實等具體細節需要在政策層面補充完善。
彌補監管空白
證監會數據顯示,我國當前共有285家上市公司推出過股權激勵計劃,涉及37億股,平均約占公司總股本的3%。股權激勵主要針對公司高管,參考最近5年的走勢圖來看,其中約85%股價表現“跑贏”大盤。
業內專家表示,上市公司通過計提激勵基金購買自家公司的股票、再分配給員工的激勵方法,市場上并不乏先例,如萬科連續多年通過獎勵基金購買股票,并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管理。但普通員工持股并未有法律上的明文規定,上市公司自行開展的股權激勵實踐亟待法律的認可和規制。因此,暫行辦法的出臺彌補了這一監管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與2006年出臺的股權激勵有關管理辦法相比,員工持股計劃的股票來源不能來自新發股份,而只能采取向二級市場回購,因此不會對股價造成沖擊;員工持股的數量限制不包括股權激勵部分,等于是覆蓋了之前的“股權激勵”;相對于股權激勵計劃僅限于公司高管及核心技術、業務骨干的高門檻,員工持股計劃涉及對象更加更寬泛,實施程序上也以信息披露規范加以監管,比需要報證監會審批的股權激勵更為簡化、便利。
員工持股是大勢所趨
在我國資本市場走勢低迷、上市公司盈利不如預期的大背景下,業內稱“員工持股計劃”是監管層繼打擊內幕交易、強制分紅、建立退市制度、降低交易費等之后掀起的又一輪“救市”浪潮。
多位受訪專家認為,員工持股計劃深入著眼于資本市場的長遠發展,符合中國資本市場改革的趨勢,其穩步推進能帶來A股市場長線資金的增加,培育并壯大多樣化的長期投資者隊伍,同時可有效傳遞公司經營狀況的信號,是提振投資者信心、提高上市公司盈利水平的治市之舉。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系主任廖國民告訴記者,員工持股計劃在西方成熟的資本市場更為普遍,即便是不上市的公司也會有員工持股計劃。這是二戰之后西方國家慣用并認為是行之有效的薪酬激勵制度,從管理學上看,員工持股計劃是大勢所趨。
細節有待完善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許多上市公司仍處于觀望狀態,暫未考慮員工持股計劃。
一家總部位于杭州的上市公司董秘對記者表示,該公司目前尚未考慮員工持股計劃,主要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政策中規定了員工最低持股時間為三年,這增加了員工的持股風險;再者,員工用薪資的一部分買股票和自己去股市買股票完全沒有區別,員工持股計劃實施的動力無從談起;第三,員工持股要委托第三方資產管理機構管理,由此增加的管理費成本也需要考慮。
業內人士認為,“治市”仍需政策給力。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公司員工持股計劃制度是隨著勞動者福利保障制度的深入多元化推行及融資、稅收優惠而普及發展起來的。在具體的制度設計上應積極探索以“員工持股計劃”增進勞動者的福利保障,尤其要嚴禁企業僅將“員工持股計劃”作為融資工具,同時設定勞動者合法權益被侵害時可行的救濟程序。
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則建議,上市公司在進行員工持股計劃時可進行一些技術處理。如采取將公司利潤的一部分分配給員工,并指定這些資金用來購買公司股票的方式。
奚君羊認為,暫行辦法中防止內幕交易的有關條款應進一步完善。員工持股計劃有造成股價階段性波動的可能,比如當員工持股的鎖定期滿了,員工就可以賣出股票,但因為員工比較了解企業的業績,可能會出現內部交易,造成員工集中拋售公司股票的情況發生。此外,公司大股東對公司情況和信息掌握得更為充分,大股東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進行內部、內幕交易,比如在實施員工持股計劃前先買進股票,在公司業績下跌之前先賣出股票等,政策監管上需要對此進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