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價節節攀升、食品價格漲個不停、房價更是不用再提,但是電子商務企業總能在一片漲潮中帶給消費者看似的“一絲清涼”。但事實真是這樣嗎?降價促銷是否會成為電商圈地利器?低價競爭底線在哪里?價格戰又是否僅為“事件營銷”手法?
圈地利器?
艾瑞咨詢聯合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阮京文說,根據統計,2012年一季度中國網絡零售市場交易規模約為1800億元人民幣,二季度為2700億元,雖然全年數據有可能破萬億,但這與中國社會商品流通總額相比仍然較小。
專家認為,正是面對著未來高成長的前景,才使得電子商務被很多投資商看好,并在前兩年時用大筆資金殺入。對于背負著多輪巨額融資的電商企業來說,正是看到降價在拉動交易額方面效果顯著,才使得價格戰成為國內各大電商快速圈地的利器。
此外,降價是企業競爭之中最簡單、也最有效的一種競爭策略。中國社科院財政與貿易經濟研究所副所長、APEC電子商務工商聯盟專委會主任委員荊林波認為,消費者樂于見到打折,而經營者也很好算計盈利和虧本。消費者總是趨利的,尤其是對于品質比較好的、聲譽比較好的網站,降價具有相當大的殺傷力。但是,對于那些黏性很高的顧客而言,其需求絕對不簡單在于價格,而是需要更深層的服務。這對電商來說是巨大考驗。
競爭底線?
此次價格戰中,有不少消費者對記者表示,并沒有從所謂的“零毛利”銷售中得到任何實惠。北京一白領李強表示,他此前看中了一款三星品牌液晶電視,本來已經準備這次出手購買,但經過一天的觀察發現,不僅價格完全沒有變化,而且后來網站上干脆找不到這款產品。“點了一天鼠標后徹底失望了,”李強說,“我覺得也就是個別東西有些降價,更別說占大便宜了。”
除此以外,多個消費者反映,三家電商能重疊的商品并不多,僅有少量能夠比出價格。相比有電商在網上公布8月15日大家電品類總銷售額超過2億的消息而言,消費者在電腦屏幕前面對更多的則是“無貨”字樣。
對于此次電商價格戰,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已關注這一事件,而有關企業無論采取何種方式開展促銷活動,都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隨后,商務部流通發展司副司長王德生也于17日就此表示,電商“價格戰”的有關問題在商務部已發布的《第三方交易平臺服務規范》中已有規定。今后,電子商務交易各方的權責、義務,除了在相關法規里進行完善外,在相關標準中也要進行細化和補充,《電子商務營銷運營規范》等標準已列入制訂計劃。
除了政府部門加強規范外,企業方面也指出了電子商務領域存在的問題。長虹企劃部部長兼新聞發言人劉海中15日發微博稱,價格戰是平衡市場供需矛盾的杠桿,是消滅市場寡頭壟斷構建巨頭制衡的市場行為,無論什么樣的商業模式,經銷商間的價格戰不應犧牲消費者利益與損害產品供應商利益,良好的市場競爭秩序建設更要防治不正當市場競爭,中國電子商務新市場秩序的構建才剛剛開始,相關政府市場管理部門應做好適當規范和引導。
北京市電子商務協會秘書長林亞認為,電商價格戰的另外一原因是現在電商除了大規模的促銷外已經沒什么熱點可以炒作了,而一般節假日的促銷已經不新鮮了,“爆點”也不夠,因此公開宣傳“零毛利”的“約架”不失為一個新噱頭。
無論是炒作還是真降價,低價競爭終究要有一個底線。中國電子商務協會政策法律委員會專家委員趙占領認為,低于市場價不一定屬于不正當競爭,只有低于自己的成本價才屬于,而成本至少包括進貨價、管理成本、銷售成本等,若零毛利銷售,銷售價等于進貨價,應該是低于成本價的,或涉嫌不正當競爭行為。
事件營銷?
京東此次發起的“三年零毛利”的價格戰被巨人網絡董事長史玉柱在微博指為“三星期的公關活動”而已。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排除國美、蘇寧兩家上市公司股價的影響,三巨頭在銷售情況上并沒有太多的“燒錢”損失。
阮京文說,電商大戰吸引了巨大的社會關注,因此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其實都已達目的了。這次的“價格戰”屬于“約架”而不是“掐架”,就說明雙方事先都有了充分的準備而不是草率行事。他認為,如今這么多的社會力量都在關注這件事,無論在競爭中誰占有優勢或是劣勢,“廣而告之”的效果已經顯現出來了。大眾都在免費幫商家做宣傳,而商家對于這種鋪天蓋地式的效果也應該早有預測。
專家表示,這次電商“價格戰”可以說是一種高明的營銷手段,談不上“燒錢”。電商利用大眾圖便宜、看熱鬧的心理,達到了平日大規模宣傳也達不到的效果,是一次成功的“事件營銷”手法。
然而,以這種方式搏來的關注度,到底“含金量”有多高呢?根據新浪網發起的一項投票調查顯示,截至18日18點,認為是此次京東、蘇寧、國美三家的價格大戰是宣傳噱頭的有37000多票,比例超過53%,而認為是貨真價實的僅有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