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經歷了臺風“海葵”的襲擊,江蘇省太倉市黃橋村村委會主任王解忠卻一臉淡定:“5小時下了200毫米的雨,全靠新改造的5個泵站,流量增加了1倍,一天就把圩堤里的水排出去,保住了3900多人的安全,5000多畝農田也沒被淹。而在1998年和2005年,一樣的大雨,受災面積達到2000畝以上。”
同樣的大雨,為何境況不同?王解忠認為:“水利工程三分建、七分管,以前用水家家爭,壞了沒人修,建好也用不久。這幾年,鄉鎮水利站‘回來了’,村里水管員上崗了,抗災能力增強了。”
小水利工程誰來管?這成為新時期農村水利面臨的突出問題。根據中央水利工作會議精神,日前,三部委聯合出臺意見明確提出,靠基層水利服務機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專業化服務隊“三駕馬車”共同驅動,到2013年底,基本建立全面覆蓋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從根本上解決“最后一公里”問題。
直面體制不順、主體缺位、經費不足等制度性難題,農村水利改革正在破題。
在太倉市雙鳳鎮農民眼中,水利站變了。
“過去只管收費,現在是真搞服務。”農民陸耀林說,10多年前,水利站基本“不務正業”,賣建材、開門市,光想賺錢,渠道淤積沒人管,水灌不到田。哪像現在,不收農民錢,水給你放到田。
雙鳳水利站站長鄒樹林感嘆,以前水利站一直是差額撥款,工資只能拿一半,待遇差,留不住人,13人的單位,先后有5人辭了職。
轉機來自2010年,太倉市實施鄉鎮水利站改革,明確其公益職能,定崗定編,全市的鄉鎮水利站納入到縣級財政預算。
“吃上財政飯,沒有后顧之憂,大家心態變了。”鄒樹林說,水利站回歸其職能,圩區規劃、河道治理、小農水建設,近3年,實施了1.2億元農田水利項目,更新58座泵站,灌溉系數提高到0.68。
雙鳳水利站是全國鄉鎮水利站的縮影。農村稅費改革,農村集體逐步退出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理。隨著鄉鎮機構改革,許多基層水利站因種種原因職能不斷弱化,全國1/3以上的鄉鎮沒有設水利站,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線斷、網破、人散,出現了小農水工程“政府管不到,集體管不好,群眾管不了”的局面。
水利部副部長李國英說,當前農村經濟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農村水利必須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完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及時彌補管理主體的缺位。作為最基層的水利單位,基層水利站直接面對農民,按照中央要求,要強化其公益性職能,人員經費和公益性業務經費納入到縣級財政預算。
各地不斷探索新機制。山東按流域設置鄉鎮水管站,對水利工程進行統一協調,跨鄉鎮管理,溝渠的利用效益和水資源效率大大提高;浙江整合優化事業資源,爭取“增量”,
盤活“存量”,全省可增加1000多個水利員事業編制;江蘇理順了71%的鄉鎮水利站管理體制,2011年落實人員財政保障經費近3億元。
基層水利站建設步入快車道。一年多來,全國共新增、恢復基層水利站4520個,新增基層水利工作人員1.4萬人。
基層水利站不能包打天下。李國英認為,基層水利服務體系的“三駕馬車”,相互聯系,互為補充,互相支撐。其中,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是基礎力量;而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是由受益農戶自愿組成,可以填補管理主體的缺位;而準公益性專業化服務隊伍,主要是提供專業化和技術性服務。
管理主體缺位,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應運而生。
走進江蘇常熟市董浜鎮節水灌溉協會監控中心,大屏幕上能隨時看到數公里外的大棚內的各類數據,協會負責人王志豐拿出手機,輕點了幾下,大棚內的噴淋頭就旋轉起來。農民陸定川說:“協會統一管理、統一收費、統一維護,省心省力,一年節省水費100多元,蔬菜畝均可增產1000多元。”目前全鎮累計推廣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受益農戶5000多戶。
“農民的事讓農民做主。”湖北省當陽市黃林村農民饒相清說,東風三干渠成立農民用水戶協會后,堅持民辦、民營、民受益,理順了利益關系,明確了管護主體。10年來,用水戶從1200多戶增至目前的3500多戶,灌溉面積從6000多畝增至目前的25000多畝。
據統計,一年多來,全國新增農民用水戶協會近2萬個,達到7.8萬人,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
隨著農村水利機械化、現代化的推進,專業化服務隊伍加快發展。目前全國建成各級抗旱服務隊14064支,倉儲面積111萬平方米,最大抗旱澆地能力449萬畝/日,初步建成了社會化抗旱服務網絡。
健全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江蘇省探索分級負責、專群結合的新機制,初步建成了“以鄉鎮水利站為基礎,農民用水者協會為主體,村級水管員參與”的農水工程管理網絡;甘肅省努力一個縣組建一個抗旱服務隊,一個鄉鎮組建一個鄉鎮水利站,一個村培育一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水利基層服務“有腿了”,農民用水更便利。
太倉市雙鳳鎮農民陸青海有了個新職業,“沒想到老了還能有事干,當上河道管護員,每天清理一公里河段的垃圾,一年收入1.2萬元。”50多歲的老陸對這份工作很滿意,“為了村里吳塘河的好環境,出一把力。”
太倉市水利局副局長陸振超說,政府補貼經費,激起鄉鎮水利站的活力,不斷拓寬水利業務,從灌溉到河道管護、農村污水處理,凡是跟水有關的都管了。水利站將水利日常管護分擔給農村勞務合作社,農民成了河道管護員、農村水管員。通過兩年多治理,許多鄉村再現“魚米之鄉”景象。
“有水源無設備,請找抗旱服務隊”,河南新密市開通抗旱熱線,使抗旱服務隊成為“抗旱的110”,成為農民的及時雨。廣東增城的基層水管員發揮了“五員”作用:當好水利工作的宣傳員;日常管護職責的巡查員;科學調度用水的協調員;群眾轉移的疏導員;突發水事的聯防隊員。
解決人才斷層難題,到2013年,全國水利站專業技術人員比例將達到80%,全部人員實現持證上崗服務。山東寧津縣以鄉鎮為單位,恢復重建鄉鎮水管站13個,實行“縣鄉共管,以縣為主”的雙重管理體制,人員在鄉鎮有專業技術能力者中選擇任用。棗莊市山亭區按照“村村都有水管員”的標準,配齊村水管員,解決小型水利工程村級管理斷層的問題。
各地不斷探索新機制,從根本上打通農村水利“最后一公里”,職能明確、布局合理、服務到位、全面覆蓋的基層水利服務體系,正一步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