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期中國金融中心指數(CDI CIFI)17日由總部位于深圳的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深圳)發布。 該指數顯示,在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多城市的金融中心建設熱潮居高不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已經有30多個城市提出了將自身建設為國際性或區域性“金融中心”的設想和目標。有關專家認為,這既顯示了中國金融產業發展的積極態勢,也引起了社會一定程度的擔憂,綜合引導各地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產業實現分層、有序發展成為當務之急。 在當天的發布會上,指數編制單位、綜合開發研究院金融與現代產業研究中心主任張建森說,從該指數統計情況看,已經有31個中國內地城市提出了建設金融中心城市的目標,對這些城市在金融產業績效、金融機構實力、金融市場規模和金融生態環境等指標上取得的成績和不足進行客觀評價,有助于為中國金融產業體系建設和有序發展提供參考借鑒。 對此,當天發布的指數報告顯示,參與當期指數評價的31個提出金融中心建設目標的城市,其金融業增加值占地方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達到6.8%。其中上海、北京、深圳和杭州的比重超過10%,達到或接近先進國際金融中心水平。張建森說,這表明隨著中國經濟實力不斷提升和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的進一步加快,中國金融業開放、創新和有效監管步伐都在加快,總體競爭力持續增強。 指數顯示,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全國性金融中心繼續保持絕對領先地位,其中上海的金融產業綜合優勢總體進一步擴大,而位居第三的深圳綜合競爭力領先排名第四的廣州50%以上,表明中國多層次、多元化金融中心體系形成步伐仍在加快。 指數同時顯示,部分中西部地區城市的金融產業實力得到了更快速的提高。其中,成都、重慶表現搶眼。目前,成都已經成為中西部地區金融機構種類最齊全、數量最多的城市,部分評價指標接近上海、北京與深圳同類指標水平。 知名經濟學家、綜合開發研究院院長樊綱表示,指數編制目的是為了促進各地金融產業健康發展,各地也應當客觀審視自身思路。從經濟實踐看,中國圍繞人民幣業務形成分層次的、分區域的金融中心體系是可行的,未來可以形成全國性中心和若干個區域內各自存在多個中心性城市的整體布局。在這一過程中,各地要清醒認識自身金融產業的缺陷和不足,選擇適合自身的發展路線和方向,適度展開區域性競爭,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