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中報披露期,券商行業中期業績呈現普遍下降趨勢,上市券商的七月月報也難言樂觀,月度業績遭遇今年以來最大滑坡。
截至昨日晚間,所有上市券商的7月月報均披露完畢。根據《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梳理統計,19家上市券商共實現營業收入31.59億元和凈利潤7.32億元,較上月環比下滑幅度分別為35%和60%。
共有16家券商出現營收和凈利的雙雙環比下降,環比上升的只有東吳證券、西部證券和國海證券。更有興業證券、太平洋、方正證券和西南證券四家券商出現業績虧損,虧損分別為2082萬元、4088萬元、5691萬元和7118萬元。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證券已經入不敷出連續兩月。
從凈利潤排名情況來看,僅有中信證券和廣發證券兩家券商利潤破億,7月盈利分別為3.27億元和1.7億元,而海通、招商等券商當月利潤均未過億。
七月股市的“跌跌不休”和交易量走低助推了券商業績的繼續下滑。滬綜指7月累計下跌5.47%,已是連續第三個月走低。深成指7月累計跌幅也達4.64%,券商的經紀業務收入受此影響出現較大幅度下滑。
而中報預期下降也主要來源于“靠天吃飯”的經紀業務。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證券行業經紀業務收入
273.33億元,較去年同期相比下降33%,市場行情低迷,經紀業務萎靡不振。
投行方面,上半年證券市場實際募集資金總額為2102.22億元,同比下降
36.5%,IPO首發105家,同比下降36%。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上市券商主承銷中債券類比例大幅提升至77.91%,權益類則相對下降至22.81%。在IPO首發方面,上市券商業績呈兩極分化。中信證券以
11家 IPO位居上市券商之首,
西南證券、國海證券、長江證券(9.10,0.07,0.78%)和興業證券四家券商則顆粒無收。
從中報和月報情況來看,此前外界所期待的創新業務提振業績,最終還是未能得到體現。最新的“新三板”擴容也被分析師認為對券商業績提振空間不大。
8月3日,證監會表示正式擴大新三板試點,已經被市場預期近兩年的新三板擴容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中金公司認為,新三板擴容后,中期內券商的收入來源仍主要集中在轉板承銷收入,對券商直投業務退出也有一定幫助,除此之外,新三板業務對券商業績影響很小。